蔡琰上前接過美玉,卻沒有退回去:“我兒劉江還在匈奴,望左賢王能將他送到我身邊。”

劉/豹不敢答應,越過蔡琰去看王垕的表情,見王垕微微點頭便忙道:“此事容易。劉江也不是我嫡子,留在匈奴只會蹉跎歲月,學不得半點學問,我這便派人去將他帶來,交給文…交給蔡夫人。”

蔡琰心中欣喜,向王垕行禮後離開了議事廳。

劉/豹剛要返回座位,就聽王垕道:“我聽聞左賢王的嫡長子也是明辨是非、年輕勇武之人,單于和左賢王的諸多子嗣也都頗有賢名,我有心教導他們,還請左賢王將他們送到我的身邊。夏侯楙、張顗,你二人帶上五百人跟隨左賢王的部下一同去帶他們回來吧。”

夏侯楙、張顗一齊起身答到。

只接幾個人哪用得著五百士兵,劉/豹心中不安,又不敢在明面上反抗,只得道:“那些小子都是野慣了的混小子,有輔國將軍這樣的大才教導,他日定會出人頭地。”

王垕卻不願這麼容易的放過劉/豹,又道:“呼廚泉單于仰慕中原風華,已前往雒陽拜見司空大人和陛下,鎮北護軍聽說左賢王也是這樣的賢才,讓我一定邀請左賢王同去雒陽。”

劉/豹額頭冒出好幾股冷汗,連忙拜服在地上:“將軍,匈奴延續至今,離不開大漢的恩德。但我和我兄長都去了雒陽,匈奴再有什麼變故,可就沒有人能幫助朝廷彈壓了。”

王垕這才道出他最終的目的:“無妨,我已給司空大人上書,現在的南部匈奴人口太多,只蝸居在一個縣實在是不好管理。我準備將南部匈奴在拆分為東南西北中五部,分開到各地安置。除了放牧,他們也將一點點學習如何耕種,這樣一兩代人過去,匈奴人就能徹底在中原安居樂業,不用遭受顛沛流離之苦。”

劉/豹嚇傻了,王垕這是準備將匈奴滅族啊,但他卻不知該怎麼反對。

王垕又道:“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大漢朝廷銳意進取,復興在即,爾等在此時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劉/豹只能再次拜服,一瞬間卻淚流滿面。

曹純起身,招呼幾名虎豹騎“送”劉/豹返回雒陽。至於劉/豹留下的幾千匈奴騎兵,自有虎豹騎各級將官前去接收。

王垕等劉/豹離開又道:“鎮北護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遊擊將軍樂進帶兵萬五在溫縣圍困袁尚,鎮北護軍則親率中護軍五千、雒陽新軍一萬、匈奴騎兵四萬封鎖大河,正在和袁紹的派出的援軍隔著大河對峙。

“既然冀州方向短時間不會再有敵人,我意派出大半兵馬趕去溫縣支援樂遊擊。”

眾將見又有機會獲得功勳,具是欣喜,紛紛請戰。

但司空府軍師董昭道:“溫縣袁尚所部兵力還有兩萬餘眾,溫縣又頗為富裕,袁尚兵力大減至少還有兩月以上的糧草,強攻不是好辦法。我軍奮戰至今,糧草也開始漸漸不濟,繼續圍困一夥哀兵也沒有什麼成就。反倒可能被哀兵反咬一口,失去前面獲得的勝利。將軍何不上書司空,請雒陽朝廷與袁紹講和,就此罷戰,如此一來,我軍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一眾武將都對董昭露出不滿的神色,但法正、徐庶、司馬懿都認同董昭的看法。

王垕思量之後也覺得董昭之言才是謀國之策,修書一封送給雒陽曹操定奪,但還是按照原計劃,從懷、野王、州、武德各處湊得精兵八千,交給中堅將軍張遼前去進攻溫縣。又出兵三千,由偃師折衝府右翼都尉法正和暫時還是野王縣令的司馬懿帶領,去佔領河內北部失去袁軍控制的幾個縣。

七日後,一封曹操以私人身份寫給袁紹的書信送到了袁軍滎陽本陣。

袁紹無視書信前半段那些固有的嘲諷詞語,終於在最後看到了曹操希望講和的話語。他將信件傳給幾名心腹傳閱,詢問道:“郭援兵敗身死,顯甫(袁尚)又被圍在溫縣,我軍全線陷入僵局,該如何應對?”

郭圖看過通道:“主公萬萬不可講和,我軍確實稍有不順,但總體實力還是站在上風。主公可一面派遣援軍去河內救援三公子,再命令韓/猛抓緊時間拿下宛城,同時加強對虎牢關的攻擊,只要能拿下虎牢關,勝利就還是屬於我軍。”

袁紹不置可否,反問另外一人。

“友若,你覺得如何?”

————

三國小知識:

1、歷史上蔡琰在匈奴生活12年,為劉/豹生了兩個孩子,書中只生活六年,就折中算生了一個孩子。

2、今天抄了兩首詞,第一首是南宋陸游的《樸運算元.詠梅》,第二首是金國趙秉文的《青杏兒.風雨替花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