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九十一章 和談(第1/2頁)
章節報錯
書接上文,王垕在心中痛罵徐庶辦事離譜,但總歸是多灌了幾碗黃湯,兩眼昏花,意志不堅,就著良宵美景,眼前的婦人縱是隻有七八分美貌也變了十分,身體不由自主的火熱起來。
他又回憶之前宴飲時眾人調笑的神態,心道若是事到臨頭軟了回去難免遭人嗤笑,便強鼓精神,摸索著走到桌邊倒了兩杯美酒,端起酒杯晃悠著走到蔡琰身邊,遞過一杯道:“文姬,此事卻是我疏忽了,沒有和手下人交代好,有了些許誤會。但事已至此,為了大漢的振興,為了南部匈奴和朝廷的關係,只能委屈一下你我了。”
蔡琰接過酒杯,王垕心中一喜,卻又聽蔡琰道:“將軍名滿天下,沒想到幹這種事也需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王垕大囧,不知該說什麼。
蔡琰將杯中美酒一飲而盡,脫下外衣,只露出裡面貼身的小衣,見王垕還是沒有動作,又道:“將軍還在等什麼?可是要小女子為將軍寬衣?”
說著,蔡琰便伸出手要去解王垕的衣服。
王垕連忙退了一步,轉念一想卻又走了回去。
蔡琰無奈搖頭這就為王垕寬衣解帶。
王垕卻一把抓住她的手,咬牙道:“事情確實與文姬想的不盡相同,還請文姬相信我的為人。劉竟就在我府上,是我的側室。他日相見,文姬可問一問她,垕究竟是何等人物。文姬重歸中原,無論過程如何,總歸是件好事。今日事出有因,但歸根到底還是我的不對,對不起。”
說完,王垕又晃晃悠悠的走到案桌前,放下酒杯,尋得筆墨,找到一張從偃師帶來的珍貴白紙,在上面寫道: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他將還帶著墨香的紙張交到蔡琰手中:“贈予佳人,願與佳人相伴今生,不離不棄。”
王垕前面認錯,蔡琰心頭怒火已是消散不少。
她一身坎坷,早年嫁於衛仲道,還沒等到圓房衛仲道就死了。後來只因為父親蔡邕為董卓嘆息了一聲便慘死在獄中,她也失去了照顧,沒過兩年被擄到匈奴,還為劉/豹生了一個孩子。
在匈奴生活六年,蔡琰最大的心願就是回到故鄉。得知王垕趁機要挾劉/豹,要收她入幕的時候,蔡琰內中不止是憤怒,還有一種得償所願的欣喜感。
何況王垕還贈給她一篇格式古怪卻稱得上佳作的散詩,文人屬性拉滿的蔡琰便只覺眼前之人稱得上良配了。
話說王垕名聲在外,他“創作”的幾篇詩賦也隨著他的名氣傳遍了大漢,蔡琰早就知道王垕的才學,更是能全篇背誦王垕的所有作品,今日得見,更是覺得眼前之人雖看似文弱,身體卻漸顯高大威猛起來。
反觀她之前兩任丈夫,衛仲道是個藥罐子,娶她只為沖喜。劉/豹貴為南部匈奴左賢王,卻粗鄙不堪,更不要說吟詩作賦了。
至於劉竟在王垕府中一事,與後世人看法不同,蔡琰反倒覺得這是一件欣喜之事。
蔡琰心中再無抵抗,又見王垕呆傻的樣子,只覺有趣,便想逗他一逗。走到案桌前,將剛剛王垕放下的酒杯拿在手中,回身道:“夫君,酒還沒喝呢。”
王垕腦袋還有點昏,沒注意蔡琰在語氣上的不同,呆傻傻的就要去接酒杯。
卻不曾想蔡琰一口將酒含/入口中,趁王垕沒有反應過來,一雙柔唇印了上去,巧舌微動,一點點將美酒度了過去。
王垕飲過酒,腦子卻清醒了幾分,笑著摟過蔡琰,調笑道:“還不為我寬衣?”
有道是:
風雨替花愁。風雨罷,花也應休。勸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謝,明年花謝,白了人頭。
乘興兩三甌。揀溪山好處追遊。但教有酒身無事,有花也好,無花也好,選甚春秋。
第二日直到過了午時,王垕才帶著蔡琰來到議事廳,眾將齊聲盛讚這一對璧人。
劉/豹叫好的聲音最為響亮,還專門尋來美玉一對,作為王垕和蔡琰喜結良緣的贈禮。
王垕示意蔡琰收下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