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只感覺自己充滿了力量,剛才那個頭暈目眩的人好像和他不是一個人。

————

歷史上那些驚豔卓絕的計策寫在書本上總是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

但當身處其中,尤其是計策還在進行中的時候,又哪裡還有什麼熱血,有的只有緊張和對未知的惶恐。

幾百條渡船順利渡過大河,在小/平津下游三十里處靠岸。

王垕,張遼等人在岸邊整軍。三千兵卒知道自己踏上了敵人控制的領土,安靜的跟隨在主官身邊,沒有人吵鬧,只有少數馬匹因為來到陌生的環境而發出幾聲嘶吼,又在兵卒的安撫和黃豆的誘惑下不再發出聲音。

整軍後他們就要極速北上,正需要給戰馬喂一些精豆提前補充體力,如果是在營地,說不定還要有雞蛋。不過現在身處敵軍範圍內,條件有限,就只能喂豆子了。

雪還在下,這是個好訊息,冰撬都能夠派上用場,不用讓渡船再拉回去,也不用分兵,所有人都能前往野王。

渡船開始返回,他們不會返回小/平津,更不能去下游的孟津,而是分散開,從一些適合的地點偷偷靠岸,這些渡船後面還將有作用。

整兵完畢,三千名士兵坐上冰撬向北方挺近。

冰撬的速度比兩條腿趕路可快多了,只是會大量消耗馬力。去年曹軍返回許都的途中就累死了將近兩百匹馬,這次奇襲還不知又要累死多少。

不過現在可不是珍惜馬力的時刻,等雪停了,南部匈奴再怎麼不靠譜也會派出大量探哨聯絡後方和袁尚部,他們必須在雪停前趕到第一個目標,那裡也是王垕、法正商議的計劃中最低限度要攻陷的目標——野王縣。

野王就是後世的沁陽市。始建於西周,周武王次子姬誕被封到沁陽地區建立了邘國。當時周王或諸侯所居都城及其近郊稱之為“國”,郊以外稱之為“野”。姬誕將國都郊外的土地分封給卿大夫作為采邑,史稱野王邑。

到了大漢,這裡改名為野王縣。

野王縣位於孟津的正北偏東,位於沁水南岸,和袁尚大營之間還隔著中間隔著一條不太寬闊的沇水,是袁尚、南匈奴兩軍重要的補給點之一。沿著沁水下游還有兩個重要的縣,分別是州縣,以及河內治所,大河和沁水之間的懷縣。

只要王垕能帶軍佔領野王,必能逼迫袁尚放棄對孟津和小/平津的圍攻,從而改變整個河內戰場。但只佔領野王,不足以徹底改變曹袁兩方的攻守態勢。

在法正的計劃中,王垕如果能佔領野王、州縣,乃至最重要的懷縣,便能將袁尚、南匈奴的後勤徹底切除,徹底逆轉整個司隸的戰局。

不過這個難度太大了,在法正的預想中最好的可能也不過是依靠偷襲連續攻克野王、州縣兩地,那樣袁尚的補給雖然還能透過懷縣得到補充,但在王垕的威脅下也就只有退兵這一個選擇。

當然,偷襲野王和州縣並不是這個計劃中最困難的一件事。袁尚的反擊才是考驗他們的時刻。能不能守住野王和州縣,進而威逼袁尚真正撤軍才是這個計劃中最難的。

這不同於在大河對面防守孟津或小/平津那麼容易,他們需要以三千的兵力,在15萬大軍的包圍下守住兩個,甚至三個本來是敵人佔領區的小縣城,其難度可想而知。

當然王垕等人也不是沒有優勢,一旦他們的奇襲計劃成功,袁尚軍必然士氣大挫,戰力大為減少。

張遼跟隨呂布轉戰天下,曾經來過河內,熟悉河內的地形,這也是他們的一大優勢。

在張遼的帶領下,王垕帶領的三千兵卒只花了一天一夜便來到野王縣郊,期間沒有被任何袁軍發現。這也多虧了沇水在嚴寒下結冰,他們可以直接透過,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但他們的好運氣結束了,剛剛來到野王縣郊的一處小村落他們就正面撞上了一夥正在劫掠的袁軍。還好有虎豹騎這隻追擊無敵的騎兵在,沒有放跑一名袁軍。

在簡單審問活口後,王垕等人才知道這一夥袁軍是黑山賊孫輕的麾下,而守衛野王者,正是前黑山賊,剛剛被袁尚招安不久的野王都尉孫輕。

————

三國小知識:

鮮于輔在公孫瓚敗亡後並沒有投降袁紹,而是在田預的勸說下臣服於許都的曹操,或者說臣服於漢室,自領了北平太守。由於鮮于輔一直都在對抗東胡,袁紹也沒有攻打他,反讓自己的二兒子幽州刺史袁熙多結好鮮于輔。不過我感覺這還是官渡之戰打的太早的緣故。199年袁紹滅公孫瓚,幾乎同年年末就開始準備官渡之戰了,像鮮于輔這種威脅不到的小勢力袁紹自然也就懶得管了。而本書中袁紹官渡勝利,鮮于輔當然也不會一直當他的忠臣,遲早會倒向袁紹。到了後面幾卷,還會有鮮于輔、田預的相關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