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囚徒 第六十二章 大漢第一次科舉考試(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孫山本人最終只能歸隱山林,一個人老死在深山之中。
夢做到這裡孫山本來應該醒了,但不知是不是前幾天睡的太少,孫山翻了一個身,竟是又睡了過去。
還好,他突然想到今日還約了徐庶、法正一同遊歷雒陽,一蹬腿從床上跳到地上。
徐庶、法正都住在城南,距離約定集合的小苑門不遠,但孫山卻住在城西,要走到小苑門可需要一些時間。
到了這時孫山哪還記得剛剛那個不知是美夢還是噩夢的夢境,只怕自己遲到。
等孫山來到小苑門,卻是三個人在等他,除了徐庶、法正,還有一塊來湊熱鬧的孟達。
法正為孫山介紹了孟達,孫山不敢怠慢,連連行禮作揖。
四人開始結伴遊歷雒陽。
他們一路向南,來到洛水河畔遊玩。
前文說了,雒陽附近並沒有屯田衛所,但該有的農人還是有的。
收穫的季節剛剛過去,但不代表農人就能休息。
雒陽盆地的氣候適合兩年三種,今年大部分農人都在朝廷官員的帶領下種植了早熟的農作物,就是為了趕在入冬前再種上一季冬麥。
相較於西漢,東漢的小麥種植技術頗為成熟,但因為小麥直接煮食不好吃,需要磨成麵粉再做成各種食物,不是很方便。人們還是更喜歡吃口感好一些,加工工藝更為簡單的米。
不過現在哪都缺糧食,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再加上朝廷下達政令收購百姓不食用的小麥,百姓便也就不再抗拒種植小麥。這也是王垕當初特別著急轉化水力技術的一個原因。
於是乎,出現在四人面前的洛水沿岸就呈現出一種類似於春天一般的忙碌情景。
無數的農人驅趕著朝廷的犍牛在田地間翻土,力氣大的男人還踩著踏犁用人力翻土。
小孩子也不能閒著,跟在犍牛後面將土地中翻出的植物根莖收斂起來,這些根莖洗乾淨後是可以食用的。
還有一排排水車不停的將水位較低洛水引入農田,這種科技感給人帶來的震撼更加強烈。
孫山就很好奇水車的結構,不由自主的感慨:“若是我家山裡的土地也用上水車,是不是連山尖上都能開墾出農田啊。”
徐庶給他潑冷水道:“恐怕不能,水車看似簡單,其中零件卻頗為精巧,應用在平原還好,如果用在山中可能建立幾十座水車才能開墾出十幾畝土地吧。”
孫山忙道:“我就是隨便說說,山裡安裝水車也太浪費了。”
法正搖頭:“未必,水車如果只用於灌溉農田確實浪費。但我聽說咱們這次的主考官之一,司空府掾屬領軍師校尉,議郎王垕已經研製出能夠應用水力的辦法。人力有時窮,但自然之力是無窮盡的,也許以後司隸各個郡縣,乃至村落都會有自己的水車。”
孫山感嘆:“真的會有那一天嗎?”
孟達笑道:“你最好不要和孝直爭論,因為他說的一定會是對的。”
不知怎麼回事,孫山覺得孟達的話很有道理。
徐庶也覺得法正的說法是正確的,實際上他在見到水車時就已經想到各種可能的水力應用。只可惜他對機巧不是太感興趣,不太清楚裡面的相應結構。
在鹿門山,機巧一道學的最好的學子自然是孔明,甚至那些大儒都說沒有什麼可以再教導孔明瞭。只是有一次孔明也說他的機巧之道並不是最好的,他見過一個更厲害的人。
但無論徐庶怎麼詢問,孔明都不說出那個人的名字,反倒有些扭捏。
徐庶在這邊胡思亂想,孟達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東西。
“快看那個船,怎麼有兩個船身?”
孫山作為河南本地土著,雖也是第一次來到雒陽,卻對清淤船一點也不陌生,忙為三人講解:“這是用來清除河道淤泥的清淤船,也同樣出自王議郎的手筆。”
徐庶若有所思:“我聽聞去年曹司空血戰官渡時曾使用過連環船運送輜重,與這個清淤船很是相似啊。”
法正也道:“我也聽說過類似的傳聞。”
反倒是孫山這個本地人不太知道去年官渡之戰的細節,有點一頭霧水的感覺,待其他三人為他講解了王垕在官渡之戰中的種種壯舉,便也對王垕佩服不已。
四人就這樣沿著洛水遊玩了一天,直到落日才盡興而歸。
————
三國小知識:雒陽一共十二個城門,東西各三個城門,北面兩個城門,南面四個城門。分別為城西: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城東:上東門、中東門、耗門。城北:夏門、谷門。城南:津門、小苑門、平城門、開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