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徐庶、法正、孟達、孫山又是聚在一起,這次他們來到雒陽城北,先後參觀了某個不願透露姓名的議郎一夜搭建好的禁軍營地,以及瀍水左近的幾處工坊。孫山作為本地人再次為其他三人講解起這些地方神奇之處。

他們見到絡繹不絕的商隊和人來人往的各處工地,四人對雒陽百廢局具興的面貌有了一個全新的印象。

法正尤其的開心,他放棄益州六百石的官職來到司隸,可不想司隸是一片頹廢景象。

“雒陽雖破,但不出三年,必再次成為大漢的中心。誰言漢不可復?!”

徐庶也道:“大漢當然能夠復興,這是天下人最願意看到的景象。回去我就修書給我的好友,讓他們也都來司隸,親眼見一見大漢復興的希望。”

兩人都很激動,反倒是孟達比較冷靜:“不要忘了,現在的朝堂並不是漢帝執掌權利。司隸有司空,許都有大將軍,他們倆之間的勝利者將掌握真正的權勢。到那時,大漢還是大漢嗎?”

徐庶、法正一齊沉默了下來。

突然,兩人一同道:“我心屬漢,他日位高權重,定不會讓大漢走向沒落。”

說完,兩人對視一眼,具是在對方眼中看到了讚賞。

沉默了半天的孫山:哇,他們說的都好高深啊,但我們不過只是考生,國家大事還輪不到我們操心吧?

第三日,四人又聚在一起,今日可不能再隨便閒逛,放榜的日子到了。

四人早早的就來到雒陽南宮朱雀門前,剛一到這裡就聽提前來到的其他考生說什麼“會元”之類詞語。

徐庶、法正、孟達都看向孫山,想問問這個本地人“會元”又是什麼。

孫山也不知道,只能隨便拉住一位考生詢問。

那考生道:“科舉考試的第一輪預選叫會試,會試的第一名可不就是會元。”

四人這才明白,尤其是孫山和孟達一齊看向徐庶、法正,那個什麼會元的一定是這兩人之一吧。

很快,一個官員捧著一張佈告來到朱雀門前。那佈告有三尺寬,像卷軸一般纏繞起來,厚厚的卷軸直徑更是足有一尺之多。更有幾十名禁軍跟隨在官員身後,一看就是很重要的樣子。

七千九百多名考生一下就安靜下來。

官員走上朱雀門,自有一個隨行人員幫他舉著簡易擴音器,他大聲呼喊:“現公佈會試最後一名至第一百五十一名上榜者名單。”

居然是倒著公佈考試結果?

考生們頓時心裡泛起一股奇怪的感覺,他們既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上榜者,但又希望自己不出現在這第一張佈告之上。

尚書檯的官員可沒想這麼多,站在朱雀門上將佈告開啟。

長長的佈告瞬間從高高的城牆滑落,幾乎要垂到地面上。

佈告有兩丈多長,再加上三尺的寬度,十分的巨大。上面卻只寫了七十幾人的名字,每個字都有兩人拳頭大小,十丈之外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每個名字前面還有一個排名,從第一百五十一名開始,一直到最下面的二百二十三名。

眾考生這才知道這次的會試竟是隻取兩百二十三人。

徐庶和法正也一行行的看向佈告,兩人自負不會出現在第一張佈告上,卻也不敢不看。

等看到最後一人,幾人都是一愣,第二百二十三名上赫然寫著四人中一人的名字,孫山。

孫山成為大漢第一科舉考試會試上榜的最後一名,這個名號說出去好像有點不好聽。但之前說了,這次的考試只要能透過會試都將被授予正式官職,最差也是百石的小官。

而實質上大漢的官員中百石或者比兩百石的小官在很多人眼中並不是正式官員,這一級別的官員大多是正式官員的屬官。

科舉考試這麼正式,連皇帝和司空都出來了,上榜者怎麼也得授予個兩百石的官職吧。

孫山只考了二百二十三名,卻也相當於是改變了階級,恭喜他的人是絡繹不絕。除了徐庶三人,周圍的考生對他也是羨慕不已。

孫山腦子暈乎乎,他因為憋尿第三個交卷,前面六道數學題一題也沒寫,本以為沒希望了,自己都沒想到還能上榜。

其實孫山雖然不通術數,但他的經史類功底還算不錯,又有一個當過小官的父親言傳身教,懂得很多底層官員日常處理問題的方法,中間十三題答得相當好。

至於王垕在最後一題夾帶的私貨,本沒有正確答案一說,基本上只要沒寫什麼超常之言,文筆通順任何人都可以給分。

孫山這邊光顧著高興,不一會又是兩張佈告公佈,第五十一名至第一百五十名的上榜者也相繼公佈。

又是一百人歡呼雀躍,但其中並沒有徐庶、法正和孟達三人。

三人也不急,他們都認為自己一定會出現在最後一張佈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