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王垕的看重,徐庶、法正欣喜若狂。

要知道王垕雖然年紀比徐庶和法正都小,但名聲在外,他可是曹操身邊數一數二的重臣。

王垕又道:“你們的試卷都已糊名,所以雖然我看好你們,一切都還是看成績說話,你們也要做好落榜的心理準備。”

徐庶、法陣立刻繃直了身體再次行禮,一齊表示不會對考試成績有任何異議。

王垕露出讚許的目光,笑道:“你二人放心,我剛剛微微看了你們的試卷,不會有太大問題,等放榜這兩日就在雒陽周邊好好的遊玩,放鬆一下。等放了榜,你們當了朝廷官員,想再放鬆可就只能等沐休了。”

徐庶、法正這才放下心來,一齊向王垕第三次行禮。

王垕一直送兩人離開太學,才慢悠悠的返回,心底還是有些激動。

徐庶耶!一言不發的那個!

法正耶!謀取漢中的那個!

這都是神級謀士啊!

王垕突然有一種天下英才盡入彀中的感覺。

就在王垕瞎想的時候,洪烈的聲音再次傳來: “師傅,又有一個交卷的。”

“什麼,還有?”

王垕心中一喜,難道還有什麼大拿?

“交卷者叫什麼名字?”

洪烈答道:“叫孫山,司隸河南人。”

孫山?沒聽說過。

王垕板著臉道:“叫那些官員按照剛才交卷的兩人那麼處置就行了。我先回去了,別玩得太瘋,這裡考試呢。”

洪烈:“哦。”

卻說那第三個交卷的孫山確實不是什麼名人,水平也比較一般。他提前交卷的原因也很簡單:憋不住了。

孫山和這個時代無法出頭的寒門弟子一樣因為家族而不被人重視。他的家鄉在雒陽附近山中,因為地理的優勢沒有遭受過多少兵災,漢末以來一直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直到十天前才偶然得知大漢要透過考試取士,這才急忙忙背起一籮筐乾糧,和同鄉一道來雒陽趕考。

只是他實在太過緊張,昨天夜裡睡不著喝了好多水,今日起的又早,一時竟忘了放水,還沒到太學就已憋的不行。但周圍都是禁軍,他又不敢離去,直到徐庶、法正交卷,他才也急忙忙的上交試卷,就是為了趕出去放水。

為孫山糊名的尚書檯官吏隨便翻了翻孫山考卷的前幾頁,不禁搖頭。孫山從來沒有學過術數,前六題是一個字都沒有寫。

孫山哪還管得了這麼多,小跑著離開考場,隨便找了一面倒了一半的矮牆,躲在牆後就急忙忙放起水來。

等孫山舒服了,又覺得這麼早從考場出來實在可惜。這時他想到之前不是還有兩個人嗎?是不是他們也在放水?便趕忙離開太學,去尋徐庶、法正了。

待他追趕上徐庶、法正,行禮後仔細詢問才得知兩人和他不一樣,人家是真的答完卷實在無聊才離開考場的。

孫山失落之餘也對兩人產生了興趣,一番交流過後更是對兩人佩服的五體投地,他從未想過世間竟能有如此人物。

孫山確實沒怎麼離開過家鄉,其眼界卻並不狹窄。他的父親也曾在雒陽當過小官,經常給他講解天下間那些擁有很大名望的人的故事。但只是經過簡單接觸,孫山就認定徐庶和法正一定遠超他父親口中的那些所謂名人。

出於對兩人的羨慕,又或者僅僅是想和兩人交個朋友,孫山提出大家明日一同遊歷雒陽。

正好,徐庶和法正也各自對對方有很大的興趣。

徐庶得知法正乃是大儒法真之後,羨慕他的出身和才能。

法正也對徐庶這個出身單家計程車人興趣十足,不知是什麼地方能教匯出如此才華之人。

於是三人約定好次日辰時二刻在小苑門集合,一同遊覽雒陽的風光。

待孫山返回居住的驛站早就困的不行,隨便吃了口乾糧是倒頭就睡。

孫山做了一個夢,夢中他不再是寒門出身,而是大士族子弟,從小就極其聰慧,還和徐庶、法正為友,三人才華不相上下,一起被舉為茂才入雒陽當官。

他入雒陽後得到曹司空的賞識,很快就當了大官,又迎娶高門貴女為妻,一連生了八個兒子,一個比一個聰慧。

他的官也越做越大,終於在五十多歲的時候成為了三公。

可就在這時,有人彈劾他當初在察舉時舞弊,頂替別人的茂才名額,丟了三公的官職,妻子也生病憂鬱而亡。

八個兒子也一個比一個能作死,咆哮公堂,打罵皇族,參與叛亂,幾乎能犯的大罪全都犯了,最後一大家子死的死,流放的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