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年代,紙可是稀罕物,一點不比帛、絹便宜,價格可能還更高。考生們在感嘆朝廷的科舉考試就是不一般的同時,也對考卷內容產生了一絲興趣。

可惜,在沒有正式宣佈考試前他們不能翻閱考卷,考卷的第一頁除了大漢帝國第一次科舉考試的字樣和側縫上預留的書寫姓名、籍貫的位置就什麼都沒有。

等了一會,待考官複查完畢,鼓聲敲響,大漢第一次科舉考試正式開始。

徐庶翻開考卷的第一頁,第一道題目出現在他的眼中: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果然是術數!”

徐庶的數學知識水平頗高,在鹿門山幾乎與那兩個變態不相上下,他心底一喜,但旋即想起之前在看榜時聽到的聲音,連忙告訴自己不要小看天下之人。

他隨便心算了兩下便計算出答案,但依然在多給的幾張草稿紙上驗算了一遍,才執筆在試卷的題目後面寫下答案,翻卷看向下一題。

會試要持續四個時辰,一共二十道題,一題一卷,也就是二十卷。考試期間考生不準喝水、進食,更不準入廁。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點小困難如果都克服不了怎麼出頭。這和後世那種一考就三天三夜的科舉比起來一點也不困難。

二十道題一共有六道數學題,其中最簡單的就是雞兔同籠,剩餘五道題涉及軍事、工程、農業、水力乃至賑濟災荒,可以說是面面俱到。

如果這六道題全部答對,即便後面十四題全都不會,王垕肯定也會給出特例算其透過會試。

只可惜,雖然漢代士人比較重視全面發展,但專精術數者總還是少數,除了徐庶、法正、孟達等少數幾人,並沒有多少考生能將六道數學題全部答對。

數學題之後的十三道題目一部分是經史子集,還有一些底層官員的常見問題,甚至還有一題考的就是《論語》原文。換言之這十三題考的就是考生的基礎文法和基本常識,雖然也不是很容易,但總比前面六道數學題要簡單多了,至少不至於沒有一點頭目。

當然,如果考生連《論語》這種需要背誦原文的書目都沒有學過,那來參加考試真的就只是在湊熱鬧了。

法正自然不會被這些簡單的問題難住,不過一個時辰便答完前十九題,他翻到最後一張卷子,最後一題終於顯露出來,題目很簡單:

舉茂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何解?

最後這題正是王垕夾帶的私貨。整張試卷前十九題,王垕只出了數學的六題,其餘十三題都是大儒鄭玄之徒國淵所出。王垕這麼謙讓就是為了將最後一題確定為這首流傳甚廣的小詩,他要看一看來參加科舉的這些士人對於舊的察舉制的看法。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知識都是掌握在士族手中。能參加考試,本身就說明這些考生都是士族出身,唯一的不同也就是出身士族的規模。這將近八千名考生幾乎沒有純粹的百姓。在基礎教育沒有普及之前,王垕也知道不可能會有真正的窮苦人家來參加考試。

但能來參加科舉,就說明這些人本身就是察舉制的落網之魚。即便推薦的人才的質量早就無法得到相應保證,但漢末的察舉制確實還在為政府推薦人才,

在這種前提下,這些透過察舉制無法出頭的人才本身對於察舉制的態度就顯得很微妙的。

人都是有私心的。我成為了官員,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還能當官,繼續掌管權利。在這個前提下,察舉制就是有利的。但我都無法出頭,察舉制就是壞的。這就出現了一種矛盾的心理。

法正看到最後一題後就有些這種心理。本身他就是東漢著名大儒法真的孫子,家學淵源極深,如果不是為了躲避戰亂,他和孟達也不會南下益州。可兩人不被益州士族接納,雖有才華卻得不到重用,這才輾轉來到司隸參加大漢第一次科舉考試。

但別忘了,他和孟達畢竟累代出身士族,他的家族更是齊國國君齊襄王田法章之後。一直以來家族都是依靠察舉製出任地方官員,其祖父法真、太祖法雄均聞名於世。

法正年輕的時候也認為察舉制才是好的,但他現在已經不是十七八歲時的小青年了,被社會毒打後心思也有了一些變化。

正是基於這種親身經歷,法正認為,察舉制確實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朝廷如果需要更多的人才,就應該採取更多的辦法,想辦法讓那些因為察舉製得不到重視的真正人才得到重視,再授予這些人才一定的官職。至於辦法總是很多的,比如定時舉辦科舉考試就很不錯。

這最後一題法正寫了很多,確實提出了很多解決人才不夠的辦法,文風也頗為優美,他認同科舉取士,但就是沒有說出應該廢除察舉制。

和法正不同,出身單家的徐庶則是認為需要全面的廢除察舉制,從根本上改變人才選拔的方法。

徐庶在答卷中寫道,應該全面的推廣科舉考試的方法。但集中天下人才來司隸考試太過浪費資源,應該在州郡一級,乃至縣一級就推廣考試,授予每級考試透過的人才一定的優厚待遇,透過不同級別考試的人才授予不同級別的官職。

只有透過下級考試的人才才能參加上級考試,這樣朝廷上就能集中天下間最頂尖的人才,那些次一級的人才也能得到地方上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