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夏國除了上述五十萬地方軍外,亦有十多萬由李氏皇族所掌握的中央軍。

其中央軍分別有鐵鷂子、衛戍軍(質子軍)、擒生軍、潑喜軍、強弩兵、以及山訛兵此六兵種所組成。

其中鐵鷂子也稱之為“鐵林”,這是夏國曆史上非常聞名,極具神秘色彩的騎兵軍種。

李元昊統治時期,這支形如閃電的騎兵數量裝備約有三千人。

鐵鷂子,一共劃分為十組,各組有長,一組長官皆一時之悍將所擔任。

可以說,這是一支裝備精良,極具殺傷力的軍隊。

鐵鷂子除了平時負責皇帝安全護衛之外,還在戰爭時期運用其獨特的閃電戰術率先發起第一輪騎兵衝鋒,也稱之為“前鋒軍”。

史料記載:“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騎士以索貫穿於馬上,雖死不墜。”

水滸傳中呼延灼的鐵鎖連環馬,就是施耐庵根據夏軍鐵鷂子為原型所改編。

第二兵種擒生兵也稱之為“擒生”,這個兵種是一支非一線作戰軍種軍種。

戰爭爆發時其主要的目標就是搶掠敵方陣營中的家禽,和俘虜戰俘為主要職責,全軍共有十萬人,正兵三萬,負擔七萬。

衛戍軍亦稱之為質子軍,這個兵種是採用党項宗族子弟作為入選標準,屬於皇室貴族兵種。

從其中遴選善於騎射、勇勐善戰的貴族子弟組建的一支軍事力量。

衛戍兵種其主要擔負的職責就是擔任皇室成員的警衛工作,衛戍兵的數量約五千人左右。

史料記載:選豪族善弓馬500人,擔任皇宮內室六班輪值,分三組護衛。

潑喜軍是夏軍的炮兵部隊,人數大致在兩百人左右。

史料記載:陟立旋風炮於駱駝鞍,縱石如拳。

強弩兵這是夏軍一支專門為了防禦敵軍騎兵而新組建的一個兵種。

《宋史》記載:始縱鐵騎衝我軍,繼以步奚挽強注射,鋒不可當。

山訛兵,稱之為橫山羌兵,此兵種在夏國所有兵種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個兵種人人勇勐善戰,悍不畏死,是夏國國內唯一一支保持舊俗,在原時空能與蒙古騎兵當面抗衡的軍隊。

說是夏軍第一軍也不為過!

橫山羌就是居住於陝西橫山一帶党項羌部落。所指西夏軍中的橫山羌兵,稱“山訛”,人馬勁悍,每戰必為前鋒。

“若戰倚山訛,山訛者,橫山羌,平夏兵不及也。”

山訛軍人數約在四萬人左右。

此六兵種便組成了夏國的中央核心兵力。

夏國有著人數高達六十多萬的總兵力,但其實除了十多萬中央軍之外,剩下的也就是十二監軍司的十多萬党項氏族兵了。

也就是說夏軍真正的主力在二十萬左右。

而這二十萬主力之中除了十多萬中央軍,剩下的便是夏軍的河曲兵與河西兵(河西走廊)了。

河曲亦為河套,屬河曲兩監軍司所轄,人數大致在七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