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西夏中央軍(第2/2頁)
章節報錯
河曲兩監軍司與中央六軍,共同組建成了夏國首都附近的駐防軍事力量。
河曲兵在夏國的地位就相當於清朝時通州大營對北京一樣重要,屬於皇權保障,國家基石,是不能隨便動的。
否則一旦出現意外,會對興慶府造成嚴重的危險,所以這也是李純佑等人不贊同嵬名令公調動河曲兵的原因。
畢竟夏國還沒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夏國高層可不敢放鬆興慶府周邊的安全。
要是河曲兵調走了,北方沒擋住金軍,或者金軍突然突破夏國的外圍防線抵達河套平原,那對夏國來說會是一場天大的災難。
沒了河曲兵在興慶府周圍守著,讓金軍在夏國再來一場靖康之變的翻版,那李純佑都能哭暈在廁所裡。
所以任憑嵬名令公說破天,只要不到亡國的邊緣,李純佑是絕對不會同意讓河曲兵離開河套地區的。
只有河曲兵在,哪怕金軍打到河套了,李純佑依舊有信心堅守住興慶府。
若沒了河曲兵,夏國興慶府的三角戰略防線就會缺少一環,如此興慶府的安全就沒了保證。
首先夏國的兵力總體佈局便是以京師興慶府為核心,四面設防、抵禦鄰邦。
這其中最重要就是興慶府周邊的三角防線,分別以河曲兵以及中央六軍分成三個角,拱衛興慶府的安全。
何為三角防線?
三角防線就是在圍繞興慶府為核心點,以西至北到賀蘭山地區。
以南到靈州,軍力部署為十五萬到十七萬人不等,這個核心戰略部署是西夏兵力的重點,也是夏國一支重灌機動力量。
這十七萬以中央軍六軍以及河曲兵的整體軍事部署,由此構建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三角形戰略防線。
其中賀蘭山兵力部署五萬左右,靈州部署兵力五萬左右,興慶府七萬左右,從而形成了一條三角線的防禦。
此三角防線說是興慶府的三道大門也不為過。
除了興慶府周邊的三角防線之外,夏國還在四方邊疆,分別設有四條防線。
第一條防線屬於北疆防線,夏軍在黃河以北至午臘蒻地區部署兵力六萬防禦金國。
第二條防線屬於南疆防線、夏軍在黃河以南洪州(陝西省靖邊白豹、安州(西安州、鹽州、羅落、天都山、惟精山等邊境沿線部署兵力五萬有餘,時刻防禦東南方面的金軍。
第三條屬於東疆防線、是在左廂宥州路部署兵力五萬,防禦金國山西、漠南以及陝北方面的金軍。
第四條屬於西疆防線、是在右廂甘州路部署兵力三萬人,防禦吐蕃、回鶻等敵。
因而夏國的兵力部署亦可稱之為“內三,外四”,內三角,外四邊。
夏國在外設十二監軍司,逐個統馭,重兵駐守防守險關要地,作為外圍的地方防禦軍事力量。
與此同時,夏軍將軍事機動部隊的重點佈防區域設定在了賀蘭山地區、靈州地區、興慶府地區這個三角型的區域。
這個軍事部署即能同時輻射於其周圍的邊境線,又能衛護於夏國心臟首府所在,可以說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戰略。
依次部署,這是一種同時即能進可攻、又能退可守的一種靈活性戰術。
更能環繞衛護河東與河西地區,又增強了衛戍邊防的力量,可以稱之為內外兼顧,排程運籌亦可兼顧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