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批閱了三天的呈文,才算把積累下來的政務處理的差不多,有時間思考一下蒙學教材的問題了。

一提古代開蒙,三、百、千、千自然而然的浮上心頭。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現代的小孩大部分都背過其中之一,就算沒背過,也知道這些是什麼。

但漢代沒有這些啟蒙的文章。

漢代開蒙主要是用《說文解字》和《爾雅》,這兩個相當於現代的字典,不押韻,不方便記憶。

好點的族學,會教《急就篇》、《倉頡篇》、《訓纂篇》、《凡將篇》、《滂喜篇》等等。

劉襄如果想要真正的留名蒙學,提升自己的聲望,就不能只是以官方的名義辦學,必須得在教材上留下名號。

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抄唄。

三字經裡面,後世的典故太多,現在拿出來不合時宜。百家姓他小時候沒背過,只記得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什麼什麼,蔣沈韓楊,後面的就更不知道了,而且,漢代的時候排姓氏,肯定劉姓第一啊,修訂這玩意太麻煩了。

還是抄千字文吧,這個他小時候真背過,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嘛,押韻,琅琅上口,跟兒歌似的,順著就能背下來。

還記得小時候,如果中間哪句忘記了,就得從頭捋一遍,然後就能想起來了。

千字文是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之中,挑出了一千個不重複的字,編纂成文的,對仗工整,條理清晰,平白如話,易誦易記。

成書時間離漢末不遠,沒什麼後世的典故,不用過多修改。

而且文采斐然,適合裝逼。

劉襄不是想混個才子的名號,他只是想扭轉自己粗鄙武夫的形象,這幾年光打仗了,武將的形象深入人心,這不好,會被士人鄙視。

他要豐滿自己的人設:家學淵源,文采斐然,因為世道亂了,迫不得已棄文從武,征戰幾年,武運昌隆,造就了現在的自己,允文允武,文武雙全。

這樣才能讓大部分計程車人從心裡接受他,特別是寒門子弟,會把他當成自己人,甚至是偶像、榜樣。

因為他真的出身寒門,原身他爹也是真的有才名,只是離世太早,又生活在幽州邊郡,才名未能彰顯於世。

這樣的人設,會幫助自己聚攏人心。

好處這麼多,不抄是傻子!

他拿過竹簡、筆墨,興致勃勃的默寫千字文。

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始,一句一句往下寫,不得不感嘆,兒時開蒙的記憶,真的能記一輩子,後面小學、中學的知識,其實大部分都還給老師了。

當寫到“布射僚丸,嵇琴阮嘯。”的時候,這句不對,不能留。

這句話的意思是呂布擅長射箭,宜僚擅長玩彈丸,嵇康擅長彈琴,阮籍善於撮口長嘯。

宜僚他想不起來是誰了,但呂布是這個時代的,嵇康和阮籍都是竹林七賢之一,現在還沒出生呢。

寫出來當預言故事嗎?

還有下一句“恬筆倫紙,鈞巧任釣。”

蒙恬發明毛筆,蔡倫改進造紙都沒問題,可馬鈞是三國時期的魏國人,現在還小,有可能還沒出生。

不能留。

對這兩句起總結作用的“釋紛利俗,並皆佳妙。”自然就不能有了。

與前幾句對仗的“毛施淑姿,工顰妍笑。璇璣懸斡,晦魄環照。”也不能留。

後面的幾句到是沒什麼問題,其實也只剩下六句了,一口氣寫完,以“孤陋寡聞,愚蒙等誚。謂語助者,焉哉乎也。”收尾。

全篇九百六十個字,說千字文,也不算什麼錯誤。

劉襄準備用它作為啟蒙的文章,再輔以說文解字、爾雅和簡單的加減法,作為蒙學教材。

想了想,覺得有點少,但他不喜歡《倉頡篇》、《訓纂篇》、《凡將篇》、《滂喜篇》,只留下了《急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