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很快就到了,就隔著一條街道,幾步就能過來,聽說劉和還在書城那邊忽悠人,得過一會才能回來。

“挑選蒙師,才學還在其次,品德為上,這半年,和兒考察了不少人,可入眼的不多。”

聽劉虞這話,估計沒招到幾個。

認真的態度沒錯,劉襄不會因為這個怪罪劉和,蒙師不可能是個認字的就行,這是教育下一代,是件長久的事情,也是改革人才選拔制度的基礎,不能掉以輕心,寧可等幾年,也不能濫竽充數。

萬一招來的是小偷盜匪呢?萬一是逃犯呢?萬一是別有用心的世家之人呢?

這種人能教出來什麼好孩子?

蒙學老師真的能影響孩子的性格。

教育是百年大計,藏在劉襄心裡面的科舉制度,也是打破世家知識壟斷的大事,比書城還要重要,輕忽不得。

“此事不急,劉和所為,乃是正道,吾不會催促。”

兩人又聊了幾句,劉和急匆匆的趕了回來,滿臉的興奮之色,行禮拜見之後,極為高興的說道:“啟稟將軍,吾今日招攬到一位大才。”

蒙師需要什麼大才?劉襄很疑惑。

“何人讓你如此興奮?”

“北海徐幹,徐偉長,十五歲時便能誦文數十萬言,今年二十有三,五經悉載於口,博覽傳記,言則成章。他已經答應我了,願意為幼童啟蒙,但有個條件,不能離書城太遠,他想要在書城讀書治學。”

這確實是個大才子,劉襄知道徐幹,建安七子之一。

可是,劉和呀,你招蒙學先生都是這個標準的嗎?那哪輩子才能招夠人啊?

“我也聽說過徐偉長的才名,既然他想治學,可以安排在鄴縣附近,生活所需、配馬配車都可以滿足,有什麼要求,讓他儘管提。”

劉襄覺得先留住人再說,徐幹是寒門出身,家裡不太富裕,答應來當蒙師,估計是想賺點錢,用以支付在鄴縣生活的開銷。

邀請未來的建安七子當蒙師,他總覺得這個行為太奢侈了,就算其他人不如徐幹,應該也不會差太多吧?考察的標準是不是太高了?

實在沒忍住,就問了一句:“蒙師都是考察的才子?”

劉和一臉怪異的說道:“將軍,才子可不好說服,還是降一降要求吧,要是都按照徐偉長這樣的才華去招,那這輩子都找不到多少。”

“哈哈哈,一時興奮,以為都是才子呢,是我貪心不足了。”看樣子是自己想偏了,趕緊岔開了話題:“招到多少人了?”

“啟稟將軍,已招到三十九位,皆是貧寒之人。”

這個速度有點慢,劉襄覺得需要加一加價碼。

“這樣吧,先將這些蒙師徵辟為學士,年俸四十石,從現在就開始給他們發俸祿,以示助學之意,以後招攬的蒙師,都是這個待遇。蒙學建立以後,除了先生的束脩禮,學堂不收取費用。

讓那些學士研究一下啟蒙的教材,我也去請教一下幾位五經博士。書院的學子和涿郡的府學學子,你也去打聽一下他們的意願,不必急躁,慢慢來吧。”

“唯。”

瞭解過招攬蒙師的進度,劉襄揮手讓侍從、書吏全部退下,他要給劉虞父子還有田疇、諸葛瑾看個寶貝。

“吾巡查南岸河堤之時,做了一個夢,得夢中之人指引,去了趟洛陽,在南宮廢墟,發現了一件重寶,伯安公,且來看看,吾該如何處置?”說完開啟木盒,露出裡面的玉璽。

劉虞沒見過傳國玉璽,可這方五龍白玉印璽,跟書上描述的一模一樣,連黃金修補的龍角,正面刻印的篆字,也是分毫不差。

今上登基之時,沒接傳國璽,聽說是宮變的時候丟失了。

這方印璽又是在洛陽南宮找到的。

應該是真的。

蒼天垂憐,我劉姓宗室又尋回了傳國至寶,劉氏江山不絕,何其幸也!

“將軍想要如何處置,這尊大漢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