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談判吧(第2/2頁)
章節報錯
“按你說的便是。”他承認失敗,接受贖身條件。
兩人都沒再提幷州的十三家士族,他們的結局已經定了,沒必要廢話。
此後的事情並沒有什麼波折,劉襄得到軍械,張郃所部帶著繳獲回軍,順手還領回了七八千願意跟隨他們,來幷州種地的百姓。
董卓上表朝廷,擊敗黑山賊寇,斬敵首四千有餘,因士卒疲憊,戰具折損,大軍回返永安修整。
《金剛不壞大寨主》
當夜羌胡作亂,縱兵河內諸縣,殺傷逾萬,劫掠資財無數,董卓急忙調大軍南下平亂,歷時半月有餘,方才安定河內,繼續回軍永安與黑山黃巾對峙。
八月底,劉艾告別前來相送的徐榮,領著近萬俘虜南下。
安平軍與涼州軍界山一戰,最終決定了幷州三郡的歸屬。
劉襄半個多月前就留下大軍,只帶宿衛趕回了幽州,實驗田要收割了,育苗插秧的技術到了最終檢驗之時。
與他一般趕到涿縣的,還有幽州八十五個縣選出來的各鄉擅長耕作的農民,依著漢人尊老的傳統文化,來到此地的基本都是老人。
自年初開始,範賢帶著屬下在各縣講解育苗插秧的技術,又詳細的闡述了推廣水田的好處,有劉襄的名聲背書,各鄉百姓早已蓋好暖房,但心裡不踏實,就等著實驗田的收成安心呢。
所以,劉襄下令,讓他們自己選出代表,過來親眼見證。
這就造成了,四、五千人圍繞著八畝稻田翹首以盼的壯觀景象。
吏員當眾丈量土地,百餘青壯開鐮收割,當場脫粒稱重,八畝田地共收稻穀二十四斛八斗有餘,每畝三斛一斗,因稻穀比麥粟重,畝產重量為三石半,換算到現代的計量單位,就是二百一十斤。
人群騷動了,今年遭災,其餘田地雖然還沒收割,但有經驗的老農都知道,能有往年一半的收成就不錯了。也就是仗著幽州的賦稅輕薄,農民只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收取田稅,否則,他們就得考慮逃荒的問題了。
而將軍弄出來的先育苗再插秧的水稻田,比豐年還要高產一兩成,這是上天護佑啊。
必須換水田!
必須插秧!
誰不讓跟誰急!
“將軍仁德,果然沒有欺騙我等。”
“祖宗保佑,能活在將軍治下,是我等小民的福分吶。”
人群議論紛紛,推廣水田以及育苗的最後一處障礙宣告消失,不斷有人向劉襄所在的方向行大禮,口中高喊著“將軍仁德”“將軍恩義”。
劉襄微笑頷首,一一回禮,命令設宴,要款待來此的老農。
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千農宴,以此來開啟改換種植結構和種植方法的農事改革。
範賢怕他做出錯誤的判斷,趕緊解釋道:“實驗田精耕細作, 施肥三道,灌溉及時,產量有些虛高,民間推廣種植,產量肯定會回落。”
“會減產多少?”
“上田三石左右,下田兩石以上還是能達到的。”
劉襄放下心來,推廣以後,這個產量足以養活百姓,足以供給大軍。
水田抗旱澇能力強,產量也相對穩定,夠用了。
“旱田育種插秧之法可行嗎?”他問道。
改換田地這事是絕對不能一刀切的。
範賢詳細的解釋道:“可行,但沒必要,現有的田地大多在河水流域,這些年主公又命人挖掘了眾多的引水渠道,打了繁多的水井,大部分都符合改換水田的標準,就算一些桑麻田也能改。
剩下的一部分,可以置換為種植果樹、桑麻、菜蔬的田地。主公,幽州的糧田有點多,各處織造工坊極缺絲、麻等原料,只能在外州販運,成本居高不下,不是長久之計,城中的百姓也缺菜蔬食用。不能只種糧食啊。”
劉襄點點頭,這是幽州百姓的生活條件好了,需求多了,好事。
“子明,秋收之後改換水田,你要多費心了,桑麻田置換的事情也一起辦理。菜蔬、果樹什麼的,去開荒吧,丘陵、山地有得是。下個文,三年免稅,其後兩年減半,開出來的田地歸本人所有。”
說完又強調道:“糧田要保證數量,每丁分的十畝永業田,必須用來種糧。糧食不怕多,有糧,人心才能安穩。”
這一點他很堅持,有糧才能養人,才能做到他想做的事情:
足兵足食,且耕且戰。
攜北地之眾,南向以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