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邑國的國土對大漢的唯一價值,就是為南海航線上的商船,提供一處補給港口。

那裡的稅收不用指望,收不上幾個錢,至少在投入大筆資財開發之前,收益沒什麼看頭,那仨瓜倆棗,還不夠大漢百姓塞牙縫的呢。

劉襄決定佔領此地,最大的原因就是降低海盜襲擾。民間自發的盜匪和以一國官方組織起來的劫掠隊伍,體量上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漢代通往印度的海上貿易,一次通商需要兩年時間,風險很大,若是海盜橫行,風險就更大了,他總不能派戰艦去行商吧?

就戰艦那點載貨量,能賺幾個錢?

海上貿易的主力還是要大商船。

八月的時候,第二批試作型三十丈大船已經開始海試,戰艦差強人意,勉強算是合格,商船在劉襄的眼裡就是個失敗品。

長六十九米,寬二十八米,三層貨倉,滿載五千兩百石,四桅硬帆,船頭加裝小型軟帆,平均一個時辰只能行駛二十多里地,巡航速度不到三節,穩是真穩,慢也是真慢,根本達不到遠洋貿易的要求。

要不是賢惠的甄皇后買過去運牲畜,劉襄拆了它的心都有,這種大號馬船,有個屁用啊!

只能用來做近海的牲畜交易。

大漢還沒奢侈到用最頂級的造船技術,建造作用不大的特種船隻的地步。

船匠分析了一個月,最後一致認為船體太寬,擋風擋得厲害,影響了船速。

劉襄覺得是帆索技術跟不上,船帆面積不夠,兜不住風,驅動不了載重一百五十噸的大船。當然,船太寬,風和水的阻力太大也佔有一定的原因,排水量跟大商船差不多的戰艦,速度要快一截。

但戰艦的速度他也是不滿意的,一個時辰平均三十來裡地,跟快船一點邊都挨不著,漢代的帆索技術卡在百噸級別的驅動力上,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突破?

硬帆的優勢在於方便調整,對弱風的利用效率高,但在遠洋航行上面,是有劣勢的。可軟帆的索具系統太複雜,操作極其麻煩,對弱風的利用率低,在內陸和近海的航行上,跟硬帆是沒法比的。

所以劉襄不可能放棄硬帆。

現在的難題就是桅杆不夠高,船帆面積不夠大,造成的驅動力不足,船隻的速度提不起來。

「降低船隻寬度,削低船首樓,再次試做兩艘。」

沒有好船,談什麼遠洋貿易?就算砸錢也要砸出一款適合通商印度的船型。

因為士燮已經獻上了南海航線的針圖和山形水勢圖,只需要實地考察一遍,再畫出指引航向的星圖,這條航道就打通了。

那麼問題來了,缺少一款載重大,速度快的商船,用以提高貿易利潤,以現有商船的速度,一次往返至少需要兩年,時間跨度太大,利潤成倍的降低,這可不行啊。

其實,新造的戰艦長寬比是3.5:1,這是按照小型蓋倫船的長寬比建造的,可惜他不知道蓋倫船的結構圖,只能讓船匠慢慢的摸索,但這種適合遠洋,且商戰兩用的船型,真的很有發展潛力。

因為帆索技術不足,他還特意減了幾層貨倉,降低排水量,可速度還是差了一點。

期待短時間內技術大漲,那不現實,只能在船型上動動腦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