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燮投降了。

明顯打不過,他沒有魚死網破的決心。

特別是右軍在灕水上游現身的時候,他為自己的果斷點了個贊。

原本關羽是不想同意的,打江南的時候,陛下非常明確的說過,要趁著戰爭清理豪強地主。

士燮就是交州最大的豪強地主,也在清理之列。

可這事不能明說,他只能找另外的理由:「安知此非緩兵之計?敵軍士氣已喪,正可趁機斬除,怎能使其有喘息之機?」

甘寧、蘇飛兩人無可無不可,反正功勞已經到手,士燮死不死的,跟他們沒關係。吳巨是被迫投降,沒他說話的份。

可荀諶堅決不同意殺掉士燮四兄弟。

他們在越人中的聲望太高了,一旦他們死於朝廷之手,整個交州都得大亂。

到時候,漢軍就要深入叢林作戰,得死多少人,要消耗多少朝廷的資財,花費多少年的時間,才能剿除那些作亂的南越土人?

大漢百廢待興,要是陷在交州這個泥潭裡,誰知道會不會再起波瀾?

一切以安定地方為重。

他反問道:「雲長欲效屠睢故事乎?」

屠睢是秦朝第一次南征交州的主將,就是因為殺得太狠了,激起了整個交州的仇恨,致使五十萬大軍傷亡過半,自己也戰死沙場。

「前車之鑑,不可不慎!」荀諶用兩句話就勸服了關羽。

但他後續的提議,卻被一致否決。

他想讓士燮南征林邑國,畢竟眾人都知道,皇帝想要佔城稻。

關羽等人倒不是反對士燮領兵去打臨邑國,這種即能消耗交州人力量,又避免了損傷己方士卒的事情,怎麼可能不贊同?

他們反對的是現在就讓士燮出征。

「此時令其南征,不異於放虎歸山,需待我軍佔領交趾郡,完全掌控交州產糧之地,方能使其領兵。」

關羽的顧慮不無道理,想打林邑國,大軍需走交趾郡,過九真郡,在日南郡南下,而交趾郡是士燮的老巢,人口和糧食產量在交州的比重很大。

要是讓士家四兄弟緩過這口氣來,據守交趾等地,他們仍然有一戰之力,這種情況不能不防。

交州的農耕技術很落後,擁有大片糧田的地方只有三處,一是南越國舊都番禺,二是依靠南海航線崛起的廣信,三是士燮發展起來的交趾。

三地聚集了交州將近八成的人口。

這三處地方一佔,所有的稻米種植區和大半的芋頭出產地,就到手了。

只有把糧食握在手中,士燮才能聽話。

交州的主糧不像中原等地,有那麼多的種類,唯稻米、芋頭而已,或許還能算上芭蕉。

雖然這裡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水稻,但本地人吃的最多的還是芋頭,因為芋頭的產量比水稻高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