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安知此非緩兵之計(第2/2頁)
章節報錯
像現代那樣畝產三四噸,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漢代之時,畝產五六百斤的芋田並不罕見,年景好的時候,也出過畝產千斤的奇事。
只可惜芋頭喜熱喜水不耐旱,不利於推廣,只在交州和荊南的一部分地區才能種植,無法像土豆和地瓜一樣救濟天下窮苦百姓,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至於那些生活在叢林地帶的土人部落,基本上不怎麼會種田,他們不以農耕為生,也算不上游牧和漁獵民族,而是以採集野生芋頭和芭蕉作為主糧,配合野果野菜,以及抓魚、打獵為生,這些人的食物來源不好控制。
但能利用食鹽和布匹加以影響。
士燮就是這麼幹的。
他寬待土人,從不坑害他們,因此得到了大部分南越人的愛戴。
這些事情,來交州好幾年的吳巨非常清楚,關羽、荀諶等人聽他講解,對本地的情況瞭解得還算不錯。
所以,納降的時候很順利,交州九萬餘人繳械,上百頭戰象成了漢軍的戰利品,士燮兄弟也安全的跟他們的族人相聚。
捷報傳往長安的同時,關羽留徐晃所部駐守廣信、番禺,並看押俘虜,前軍與水軍西進,分兵佔據交趾、鬱林等郡,
待到樂進所部呼哧帶喘的趕到番禺縣之時,交州七郡皆平,悔得他捶胸頓足。這次南征,他就只打下了龍川一縣之地,大大的不甘心呀。
當真是手快有,手慢無,交州這個小娘子,輪不到他染指了。
人家已經把生米做成了熟飯,他晚了一步,只能惆悵的望洋興嘆。
其實,不止樂進在惆悵,徐晃的心情也不怎麼樣,千里迢迢跑來支援前軍,結果右軍一箭未發,寸功未立,戰事就結束了。那關雲長太不會做人了,留他看守俘虜,自己跑去收復地盤。
你們吃了肉,好歹給我留口湯啊。
趕上這樣的主將,***晦氣!
不提南征交州心情各異的四路兵馬,劉襄收到士燮投降的捷報之時,是七月中旬,等到交州七郡全部平定的戰報送到長安,已經是九月初了。
秋收結束,上計基本完成,今年天時不錯,沒有大的旱澇災害,但在他的心裡,今年算不上豐年。小冰河期的影響還在加劇,北方和中原各州大面積減產的情況仍然在持續。
上田不到三石,下田只有一石半到兩石之間,這種產量,全賣了也不夠靈帝時期繳稅的。
全靠劉襄免了口賦算賦等等苛捐雜稅,又打壓世家豪強,收回土地分給底層百姓,否則,必然是饑荒遍地,流民四起。
可農稅降了八成有餘,根本不夠朝廷支出,只能在商稅上打主意,但貿然加稅可不是好辦法,除了命令計吏加大打擊偷稅漏稅的力度以外,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蛋糕做大。
商業繁榮,商稅自然變多。
通往印度的南海航線,必須再次打通,重新開啟海上貿易。
這條航線是漢武帝在位的時候打通的,斷斷續續的海上貿易一直持續到了東漢延熹九年,也就是166年。
那一年羅馬的使者從印度走南海航線來到大漢,可惜,那一年鮮卑寇邊,黨錮興起,司隸、豫州大饑荒,三四百萬黔首飢餓而死,大漢衰微,漢桓帝焦頭爛額,又覺得羅馬人「上貢」給他的禮物沒什麼稀奇之處,懷疑使者是冒充的,也就沒有派人回訪。
之後天下愈發動盪,海上貿易就此斷絕。
「傳令關羽,監督士燮拿下林邑國。」
臨邑小國,既有占城稻,又位於通往東南亞的航線之上,留它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