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這個字的份量很重,除了國都之外,沒有哪個地方有資格稱京。即便是國都,也不會直接以京命名。

劉襄一句「建南京」,落在荀或等人的耳朵裡,便是要遷都的意思。

遷都可是天大的事情。

於公,王朝的政治中心轉移,牽連甚廣,不是說動就能動的,與都城配套的府庫系統、交通系統、防禦系統,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建成的。

長安外四關,洛陽外八關,這些都是京城不可或缺的防禦關卡。

南京有啥?

他們甚至都不知道南京要建在哪。要是在一片白地上建國都,那可是相當浩大的工程,必然是動搖國本的事情。

於私,各家都在長安置了產業,紮了根,一遷都,損失太大了。朝中的大小官吏,還有長安周邊的百姓,肯定是不願意的。

於公於私,這南京可建不得。

荀或顧不上什麼深思熟慮了,當先勸諫:「請陛下三思,遷都之事萬不可行!」

一定要打消皇上遷都之意,長安匯聚人才、物資,越發繁盛,且勢頭不減,大有趕超昔年洛陽之態,一旦遷都,大好形勢必然盡毀。

沮授也跟著勸諫:「陛下,關中內有八百里沃野與民生息,外有四關拱衛,此帝王之基也,陛下為何棄之?」

「遷都之事,動搖國本,望陛下三思!」劉表也是不同意遷都的。

範賢倒是無所謂,他跟著陛下從涿縣遷到鄴縣,再從鄴縣遷到長安,遷徙治所也不是第一次了,在他的觀念裡面,皇帝在哪,哪就是國都。

劉襄笑嘻嘻的看著迫切的想要勸服他放棄遷都的幾個重臣,心裡覺得事情成了一半。

他突然說建南京,確實有逗一逗這幾個人的意思,但最重要的目的不在於此,而是要為建城減輕阻礙,畢竟南京的規模是比照著都城來的,不是個小工程。

魯迅先生有一句話,特別的有道理。

他說: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間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扇窗,大家一定不允許。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願意折中一下,同意開窗了。

所以,劉襄學以致用,看著急躁的,想要勸服自己的幾個重臣,抬手止住了他們後續的話語,慢悠悠的說道:「朕,何時說要遷都了?建一座城而已,為何眾卿如此焦躁?」

誒?

不遷都啊?

荀或等人瞬間放鬆了下來。

建城好,建城好!

建一座城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

只要不遷都就行!

幾人長舒了一口氣,把心臟又放回了肚子裡。

「陛下如此消遣臣等,有失風範!」荀或覺得皇上的心眼大大的壞了,如果不是怕形象受損,他真的很想翻個白眼給皇上看看。

聽到這話,劉襄覺得,事情成了,以後倒是可以多玩幾次這種套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