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用一下,太可惜了。

眾人都愣了,不是在討論咱們去不去涼州的事情嗎?跟上谷郡有啥關係?

還能這麼玩,長見識了。

崔奕哈哈大笑,提議道:“要不咱們打過去吧,就說他們抗旨不尊,直接滅了高焉和公綦稠,早就看上谷郡不順眼了。”

太史慈出列請命:“將軍,某願做先鋒,兵進上谷,平滅敵酋。”

“現在天寒地凍,不是出兵的時候,先看看公綦稠的反應再說。至於涼州之事,容我細細思之。你們各歸本部,訓練士卒,不可懈怠。”

“末將遵令。”眾人行禮退下。

甄逸斟酌了一下言辭,開口說道:“使君,這是個好機會,若是奉詔出兵,大漢中郎將的名頭就真的名副其實了,以使君漢室宗親的身份,朝廷不會無罪而誅。”

劉襄搖搖頭:“吾帶三千餘騎西進,要想脫身不難,自身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只是擔心幽州,此去兩千多里,好不容易佔下的地盤,就怕有閃失。”

“十餘萬大軍在此,誰敢造次,使君多慮了。”

“過了臘月再說,天氣嚴寒,不是動兵的時候。”

劉襄仔細思考利弊,還是決定要奉詔,現在涼州叛軍威脅大減,其餘各地造反的不少,成了氣候的卻不多,朝廷已經能夠調動大軍了。

這時候不能硬頂。

幽州今年接收了太多的人口,還沒來得及消化,存糧也不夠大戰,等到今年新糧收穫,才能喘過這口氣。

再等兩三年,開荒的土地就能變成熟田,那時候三百多萬人口,幾十萬頃田地,糧食將不再成為困擾他的問題。

等遼東成熟一季,那裡就穩定了,鞍山鐵礦,撫順煤礦,就能派人勘察、開採。

幽州各地的礦藏勘察了這麼久,範圍越畫越小,就要出結果了。

各處的工坊每天都有大量的產出,而且產量越來越高。

水泥大道修得越來越長,各地商貿越來越繁榮,堤壩、水渠、灌溉的水井、蓄水的池塘, 灌溉農田的水利工程越建越多,再加上畜力增多和農家肥的推廣,田地的產量也在提高。

每一天幽州都在變得強大,每一天朝廷都在變得虛弱,越是拖延,越是有利。

若是朝廷大軍來襲,即便勝了幾陣,也會陷入無止境的消耗。

不能安心發展,無法積聚力量,最終一定會被耗死。

涼州得去,這個險得冒,大軍也必須留在幽州,自己只能帶三千胡騎西進。

大不了損失掉這些騎兵,自己狼狽的逃回來。

至於死在涼州?

他又不是去拼命的,能不能平叛,有沒有軍功,他又不在意,一心保命的話,活下來的問題不大。

大丈夫能屈能伸,現在,需要隱忍。

沒有謀士指點,他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反覆推敲,結合還記得的一些歷史殘片,試圖找一條能走下去的道路。

臘月初五,公綦稠迴文,願調兩千突騎歸於劉襄麾下。

可惜沒找到進攻上谷的藉口,他迴文催促,限期一月,失期者斬。

他當然不會帶公綦稠的部隊去涼州,王興會在居庸關等他們,先繳械再進關,然後打散分去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