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姜笑意盈盈的說道:“使君俊逸拔群,見面更盛聞名。”

劉襄很高興,被美女誇讚,是個男人都會高興,剛想謙虛一下,甄逸急匆匆的走進梅園,隔著老遠就大聲呼喚:“使君, 朝廷詔令,事態緊急。”

能讓甄逸這麼失態,可見事情不小,都快到臘月了,能有什麼事呢?

劉襄皺了皺眉頭,向甄姜行禮拜別:“公事繁忙,難有閒暇,吾先告辭了。”

“恭送使君。”

劉襄快步迎上甄逸:“甄公可知何事?”

“不知詳情,光祿勳派人護送,黃門侍郎傳旨,可見事情不小。”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先聽聽聖旨再說。

東漢時期,光祿勳掌宮內禁衛,虎賁軍、羽林軍都在管轄之內,黃門侍郎是皇帝近侍之臣,不是宦官。

之前也接過朝廷詔令,只派了個謁者,這次傳旨由羽林郎護送,黃門侍郎宣讀,事情果然不小。

詔令劉襄為將,募集突騎三千人,到車騎將軍張溫麾下聽命,明年三月初一之前, 必須趕到隴關,失期者, 斬。

與詔令一起來的,還有一封皇甫嵩的信件,解了劉襄的疑惑。

十一月初的時候,張溫率軍擊退涼州叛賊,賊首韓遂火併其他叛軍首領,退到了金城郡的榆中縣。

漢軍騎兵戰力不足,張溫上奏要調幽州突騎平叛,皇甫嵩就舉薦了劉襄為將。

詔書、兵符先到,錢糧後續跟進。

去涼州?

利弊參半啊。

奉詔出兵,他就真正進入了漢朝高階武將的體系,可離開幽州的風險很大。

若抗旨不遵,他之前改換身份的努力就是打了水漂,還會引來朝廷大軍征伐。

去還是不去?這是個難題。

他只有三個多月的時間,要帶兵西進兩千多里,沒有多少時間讓他考慮。

“招眾將議事。”劉襄舉棋不定,想聽一聽軍中將校的意見。

眾人到齊,朝廷詔令被傳閱了一圈。

崔奕看不懂,還是關羽讀給他聽的,聽完之後不耐煩的說道:“主公, 不必理會朝廷那幫人, 某在北地郡長大,涼州那破地方,不去也罷,傻子才去那裡吃沙子。”

趙雲卻有不同意見:“若抗旨不遵,天下側目,主公名聲大損,朝廷必定發兵征剿,以幽州一隅之地,難以抗拒。”

“來就來,怕個鳥。”崔奕滿不在乎。

劉襄抬手止住他,看著其他人說道:“說說你們的想法,暢所欲言,不必顧慮。”

嚴綱出言道:“啟稟將軍,某以為還是去的好,咱們帶著騎兵過去,遛一圈就回來,這就不算抗旨了吧?反正咱們去了。”

其他幾人也紛紛開口,有建議去平叛立功的,有建議敷衍一下就回的,也有建議留在幽州的。

意見不一,但屬意去涼州的人數更多,主流的聲音,就是敷衍一下,避開抗旨不遵的罪名再說。

三方人員誰也說服不了誰,一會就吵作一團。

劉襄敲敲案几,止住眾人爭吵,對田疇說道:“發文給駐兵在上谷郡境內的護烏桓校尉公綦稠,讓他調兩千突騎來涿縣聽命,否則便是抗旨,我軍定要出兵平滅了他。”

上谷郡是幽州下屬,理論上來說,劉襄有權管轄,只是刺史的權利不大,可現在他有朝廷大義在手,甭管去不去涼州,先用聖旨佔佔便宜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