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人才多了,肯定是要搭建完善的政府部門,可現在是創業初期,只能去繁就簡,而且他也不會放棄以鄉作為基礎行政單位的方法。

這種玩法,動員能力真的很強大,他現在就敢說,如果外敵入侵,短時間之內,他就能拉起一支幾十萬的大軍守衛家園。

這些人都是經過初步訓練,有一定的裝備基礎,能作戰殺敵的兵卒。

配備投矛器的飛梭已經普及,幾個戰略要地也已經裝備了正卒淘汰下來的武器,幾千張胡人的軟弓也發了下去,以後還會繼續補充。

各處武器工坊正源源不斷的製造武器,安平軍的裝備正在更新換代,除了鐵甲和優質弓弩,正卒已經不再缺少戰具,特別是環首刀和長矛大戟都在淘汰舊裝備。

夾鋼法打造的刀劍、矛頭、槊鋒,比原有的裝備要優秀很多,按工匠的判斷,不次於三十煉的良品,劉襄要普及全軍。

至少在幽州五郡,他不怕敵人入侵,幽州民風彪悍,有得是不怕死的悍卒。

他的勢力已成。

下一步就是囤積糧草,精選戰具,等待時機。

走在水泥板鋪就的大路上,他感慨萬千信心滿滿。

大軍一路前行,劉襄在海陽離隊,他要去看看海南的高爐, 直接鍊鋼一直沒成,只能出產白口鐵,還需要後續加工滲碳才能成鋼,雖然產量提高了不少,可沒有達到要求。

剛到城外就看見一架水車,在專門修出的水道里,不緊不慢的轉動。

劉襄很感興趣,湊過去細細檢視,水輪直徑將近一丈,沒有汲桶,全是槳葉一樣的東西,安裝在輪子外圈,這是擴大面積加強水力?

身邊的工師解釋:“將軍命令試做水錘,這個就是成品。”

“效果如何?”

工師面紅耳赤。

不用說了,肯定是沒成。

劉襄搖搖頭,新技術的開發,總是要有坎坷的,得理解。

見他如此,工師聲若蚊蠅,羞愧難當:“能春米。”

還是老問題,力度不夠,無法鍛鐵啊。

解決的辦法,他倒是能想到,加大水流的流速,擴大水輪的尺寸。

攔河築壩,抬高水位,自然能加大水力,可漢代的生產力,這是個大工程,而且也沒有船閘技術,會影響通航,截斷水運,海陽這裡不適合這麼幹。

“水輪的尺寸不能再擴大了嗎?”

“試過做大水輪,重量太大,輪軸易損,更轉不動。”

也對,漢朝又沒有軸承技術,水輪做大,重量增多,摩擦力翻倍增加,沒想象的那麼簡單。

新技術的應用,無法脫離生產力的約束,光有腦洞是不行的。

得尋找水力充沛,又交通便利,還得不影響水運的地方,至少有了試做的實物,有了方向,總會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