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行走在通途大道(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軍沿著遼西走廊回返榆關,冬季的傍海大道還是很好走的,安平軍倍速而行,只用了六天就走完了全程。
正常行軍,一日三十里,稱為一舍,成語退避三舍說的就是這個。
這種行軍速度能從容的吃完朝食拔營起行, 傍晚的時候紮營吃哺食,士卒還有一點體力應對一些突發狀況。
安平軍經過一年多的戰鬥、訓練,又配備了不少的馱馬、輜車,在自己的地盤上倍速而行完全沒有問題,在敵佔區就走不了這麼快了,一日四十到五十里,是正常的行軍速度。
過了榆關就更好走了,幽州五郡貫通各處戰略要地的道路已經修好。
水泥大道寬三丈四尺,自北新城連線涿縣、薊縣、潞縣、無終、土垠、海陽、臨榆,一直通到榆關。
潞縣通往漁陽縣的道路已經完工,土垠通往盧龍塞的道路只修到了令支縣,明年春耕之後會繼續開工,還有薊縣通往居庸關的道路,也會在那時開工。
其餘分支路徑會慢慢建設。
這條路,修了一年半,總計動用了幾十萬的民夫,全程九百多里,將五郡之地聯絡在了一起。物資運送,軍隊調動,變得非常快捷,各縣的商貿流通也變得更加頻繁。
于軍於民都有大用。
值得慶賀。
更讓他欣喜的是,透過這樣的大工程,鍛鍊了各個鄉、縣的組織能力,主要是鄉中的薔夫、遊檄,民團的領隊, 這些人大多不識字, 他們必須從實際的事情、親身的經歷裡面獲得成長, 而他們才是劉襄控制地方的主要力量。
現在的答卷,讓他很滿意,總人口加上組織動員能力,才是真正的力量。
比如說,你的地盤有一千個人,可你只能調動十個人,我的地盤只有一百個人,可我能動員二十個人,那我就能打敗你。總體上我沒你強大,但表現出來的力量,我比你強。
這就是政府最本質的職能。
在這個基礎之上,因為不同的訴求,新增了各種衙門,搭建了朝廷的框架。
劉襄手下的人才太少了,他必須抓住本質,有所取捨,所以他把稅制定的簡單且輕薄, 讓百姓都能承受, 也明白該交多少,這就省去了一大堆強制催收的和鎮壓百姓的人力, 這一點幾乎砍去了一半的官吏需求。
那些監督的、制衡的,自然也會相應減少,特別是監督權,他建立緹騎,用親軍監督四方,定期輪換不設常駐,減少與地方官吏勾結的機會。
縣裡就剩下負責收稅的計吏,管理治安的賊曹,看管物資的倉曹,防火防瘟疫的司烜,統計人口黃冊、物資賬冊的典吏或者縣丞,負責統計民團的縣尉,掌管律法的縣令,以及看押囚犯的獄卒。
就不需要其他的了。
有些縣城連縣令、縣尉都不需要。
漢朝以縣治天下,或者說大部分封建朝代,都是以縣作為統治的基礎,皇權不下縣的說法大行其道。
劉襄不玩這一套,他也玩不了。
他在鄉里建民兵團練,民團的存在讓鄉有了獨立的力量,他們可以獨自抵禦盜匪確保治安,甚至能夠獨立收稅對抗縣城,他們有力量拒絕縣裡加徵的攤派。
可他們又很弱小,一隊緹騎就能搞定,不會出現百里縣城,閉門塞窗,阻塞資訊交通的事情。
所以縣成了上情下達的傳聲筒,劉襄向前走了一步,將權利下到了鄉這個單位,讓小民百姓與他的距離更近,讓貪官汙吏少了很多伸手的地方,讓他的權利更加集中。
以鄉為基礎,以縣為節點,減賦稅與民生息,建團練藏兵於民。
緊握兵權,走軍政府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