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這個爐子在作妖(第1/2頁)
章節報錯
海陽這裡的濡水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航道,北到令支縣,南邊出海,沿海岸線連線榆關,再向東到達遼東。
是遼東最重要的補給線,不能截斷水運。
向東二十多里,龍鱗水和封水的交界處, 水力充沛,位於土垠縣南十里,交通便利,是個好選擇。
要不然就得去雍奴,那裡是沽水和?水的交界處,水力充沛到每年都發大水, 現在還沒治理好呢。可那也是條重要航道,南北縱貫漁陽郡, 東西聯通漁陽、廣陽兩郡。先考察一下吧, 說不定水力足夠,不需要攔河築壩抬高水位。
劉襄轉頭對工師說道:“找製作水硾的工匠,去土垠南邊兩河交界的地方檢視水力是否足夠,分一隊人去雍奴檢視,那裡水量驚人,看看能否滿足需要。”
“唯。”
看完水車,又轉到水車後面的屋子裡,水車轉動,帶動橫軸,軸身上有幾個撥板,撥板隨橫軸轉動,下壓錘杆後端,利用槓桿原理,帶動前端的錘頭揚起, 撥板轉過去以後,錘頭下落砸打石窩。
這樣水力就變成了機械力,能節省大量人工。
理論上來說, 一個立式水輪能帶動無數個錘頭日夜不休的工作, 現在這個試作品,只在一邊並排安裝了兩個錘子。
兩個三十斤的重錘,後端力矩短,前端力矩長,錘頭做功更大,槓桿的原理古人也懂,雖然他們說不出詳細的理論,可實際操作中也總結出了不少的經驗。
劉襄沒什麼好說的,水力不夠,說什麼都沒用。
旁邊工師解釋:“夏季水量大,能帶動十五斤錘頭,冬季枯水,十斤也帶不動,可要鍛鐵,最輕也得三十斤錘。”
北方的水力資源跟南方沒法比,不但水量少,枯水季也長, 最重要的是, 冬天會結冰。
“現在已經結冰,再過十天半個月就要封凍了,水輪會不會凍壞?”
工師回道:“正要試驗,所以沒拆水輪。”
劉襄點點頭:“先派人勘察吧,找到地方再說。”
離開河邊,入城去看高爐,這才是此行最重要目的。
進入冶鐵工坊的時候,高爐正在入料,經過粉碎的鐵礦石、焦炭、石灰石、白雲岩,石英石,正順著爐口向點燃的爐膛裡傾倒,後續不斷的有物料被力役用滑輪一筐一筐的拽上高爐一側的土臺。
國內的礦石多為高磷鐵礦,冶煉出來的鐵很脆,特別容易碎裂,古代的鐵匠在實際生產中發現,用白雲石、石英石和石灰石一起鍊鐵,可以解決這種問題。
鹼性的白雲石和石灰石能還原出礦石中的磷,鐵匠不知道這種科學原理,卻能用實際的經驗解決問題,他們不識字,可他們有智慧。
物料新增完畢,爐頂封蓋,馬排向高爐周邊的預熱爐膛裡面鼓風,預熱的熱風吹進高爐,火焰熾烈,爐溫急劇升高,融化的鐵水向爐底流動,透過過橋在爐底側面的鐵包中匯聚,明黃色的鐵水越聚越多。
負責排釉的工匠用鐵釺插入排釉口,用力捲動,將通紅髮黑,絲絮狀的釉質抽出,這東西像炒得過火一樣的糖漿,漂浮在鐵水錶面,非常粘稠。
冶鐵工師看著明黃色的炙熱鐵水,無奈的稟報:“將軍,我等無能,鍊鋼又失敗了。”
工師判斷得沒錯,澆築鐵錠,埋沙降溫,得到的還是白口鐵。
雖然雜質更少,可它仍然不是鋼,還需要經過炒制,匠人鍛打才能成鋼,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時間。
問題出在哪裡?
焦炭燃燒的溫度已經夠高了,又有預熱鼓風,還要怎麼做啊?
劉襄極力壓制心中的煩躁,努力的不讓自己的腦力消耗在無用的情緒發洩之中。
無能狂怒,只是內耗,毫無用處。
“你覺得還差在哪裡?”他詢問工師,想從工師的角度看看問題所在。
“啟稟將軍,爐溫已經升高了很多,鐵水在爐膛中已經開始泛白,按說能直接出鋼,可總覺得差著一點,吾也說不清差著什麼。”工師也很疑惑,比起燒木炭那會,爐溫已經高多了,鐵水泛白,那明明就是要出鋼的顏色,怎麼就是不出呢?
“鐵包裡面降溫了?”
工師無奈的解釋:“將軍,鐵包就是個存鐵水的地方,爐膛裡面才是冶鐵的。”
呃,好像問了個愚蠢的問題。
劉襄咳嗽一聲,掩飾了一下尷尬,岔開話題說道:“帶我去炒鐵的地方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