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烏延原本比他還弱小,就快被丘力居吞併了,人家往安平將軍那一投,一年時間壯大了好幾倍,部族好生興旺,著實讓人羨慕。

“投降,投降,不要打了。”蘇僕延決定投降,先保住性命再說。

可惜他沒地方退,根本脫離不了戰鬥。

最先聽到蘇僕延投降的,就是公孫瓚,氣怒攻心,驚懼交加,他麾下就一千騎兵,烏桓人要是投降,他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了。

以他那暴脾氣,能忍得了這個?

帶著身邊的白馬義從就衝進了烏桓人的陣中。

失去了甄逸的資助,三千白馬義從自然是沒有的,他就只養得起四五十個精騎,但人員挑得更加精細。

這些義從各個彪悍,隨著他衝破烏桓人的陣勢,直殺到蘇僕延面前。

公孫瓚根本不廢話,一槊就把蘇僕延挑落馬下,口中大喝:“敢言投降者皆死!敵軍圍困,當併力向前,怎可三心兩意,亂我軍心,爾等隨我殺敵,衝破包圍才能活命。”

白馬長史的威名,鮮卑人怕,烏桓人也怕呀,公孫瓚的名氣,那可都是親身上陣,匹馬衝鋒,一刀一槍殺出來的,邊郡胡人畏他如鬼神。

蘇僕延部落的胡騎沒怎麼反抗,繼續在他麾下作戰。

安平軍的將士不管他們亂不亂,收兵的命令沒下,攻勢就不會停。

劉襄待在後陣,蘇僕延投降和蘇僕延被殺的訊息,前後腳就到了,沒給他考慮的空間,跟他沒關係一樣,公孫瓚就把事情做完了。

那就繼續打唄。

安平軍的弓弩太犀利了,遼東屬國的兵馬傷損嚴重,後面的遼東郡人像瘋狗一樣咬著他們不放,這麼下去,怕是要全軍覆沒。

公孫瓚急得滿頭大汗,跟遼東都尉喊話停戰,對面把他罵了個狗血噴頭。

這不能忍,得弄死這個蠢貨。

“你娘了個腿的,給你臉了是不是,要不是賊人來的快,你這酒囊,早就死了。”

公孫瓚已經被逼上絕路,他要放手一搏。

“兒郎們,我等被敵軍圍困,當拼死向前,某會帶著你們殺出重圍,都跟在我身後,不可掉隊。”

他親自率領白馬義從衝陣,領兵反衝遼東郡兵馬,他要解決後顧之憂,獲得衝刺的空間。

眾人受他激勵,併力向前,手持戰刀長矛,居高臨下與步卒肉搏,公孫瓚始終位於前排,呼喝酣戰,鼓舞士氣,部下越戰越勇,終於擊退了遼東郡兵馬。

公孫瓚也如願以償,砍了遼東都尉的人頭。

原本是盟友,現在卻變成了生死仇敵,與敵人一起夾攻他,事情與他的預期不符,老天不佑啊。

拋開感慨,停止追擊,聚集後陣騎兵,拼命加速,在前陣讓開的空隙之中一穿而過,準備突破賊兵盾陣,殺出重圍。

可惜安平軍的將士,不是遼東那些士氣底下,臨時徵召的民夫。

中軍士卒更是優中選優,經歷過多次大戰的精銳。

敵人後陣馬蹄轟鳴,自然知道這是要加速衝陣。

所以,等待公孫瓚的是百輛床弩的攢射,是四千強弩的密集弩失。

至少在漢朝,沒有那支騎兵,敢近距離接受這樣的洗禮。

戰鬥結束了,公孫瓚一死,敵軍就崩潰了。

戰後,崔奕親手收斂了他的屍體,也不許袍澤砍了他的頭去報功,將他身上的弩失一支一支的拔下來。

四十七支弩失,三根弩槍,將公孫瓚和他的白馬釘在了一起。

“白馬長史的威名,某也是聽說過的,縱橫草原,胡人退避,當真令人嚮往,可惜未能與長史一戰,甚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