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在考慮怎麼吸引人才,那些世家子就算了,跟他不是一路人。

雖然轉換了身份,成了大漢的亭侯,又是將軍又是刺史,可他還沒昏了頭,自己的基本盤仍然是那些窮苦百姓。

對內,他仍舊是安平將軍,對外,他才是平難中郎將,發展勢力的視窗期已經結束,現在他要把佔據的五郡地盤,經營得針扎不入,水潑不進,誰敢來當太守,誰就得死。

嗯…仔細考慮一下,幽州代郡是可以名正言順的出兵佔領的,那裡被鮮卑肆虐,屬於收復失地。想要安穩的掌握此地,上谷郡就得拿到手裡,否則代郡只是塊飛地,得想個辦法幹掉上谷太守高焉和大漢的護烏桓校尉公綦稠。

還得收服烏桓難樓部,否則北疆難以守備。

其實,賄賂一下郭忠,遼東四郡也是可以出兵的,就是有些冒險。剛剛詔安,得先穩定一下,暫時不能動那裡。若公孫瓚先出兵,他倒是可以反攻過去,那就有話說了,老子是光捱打不還手的人嗎?天下沒有這個道理。

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

公孫伯圭,歡迎光臨幼。

自己還有個黃巾軍神上使的身份,也是可以做做文章的,百萬黑山軍、幾十萬青州黃巾,自己才是他們名義上最大的頭領。

無論是以大漢中郎將的身份出兵平賊,還是以黃巾軍大統領的身份收編,都是師出有名。

安平將軍、黃巾軍神上使、平難中郎將,為什麼要選呢?

他的年紀在漢朝已經成丁了,成丁就是成年,成年人全都要,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

距離靈帝歸天還有四年,這四年他得潛伏爪牙,不能像之前那樣勇勐精進了。正好用這段時間好好經營一下地盤,夯實基礎,待到老董上位,群雄逐鹿的大時代就降臨了。

那時候,就能毫無顧慮的出兵南下。

全據河北,馬踏中原,領北地之眾,與天下英雄爭鋒。

孫、曹、劉?現在能吊打你們,將來也能吊打你們。

劉襄越想越激動,拍桉而起,先從裁軍開始。要裁軍,得想個名頭,凡事都要講個師出有名,這樣才能讓大部分人心服。

腦子一轉,計上心來,比武,優勝劣汰。他要搞個軍中大比,強者為尊,末位淘汰,讓他們捲起來。

軍中男兒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把比武搞大點,給他們一個人前顯聖,鰲裡奪尊的機會,他們就嗷嗷叫的往上衝了。

在城外圈塊平地,劃分割槽域,立上標靶,騎射、步射、格鬥角抵、奔走攀爬、投擲飛梭,能比的專案多了去了,讓劉襄好好想想,他能想出一個奧運會來。

比武的訊息傳下去,各軍分隊出營幹活,北新城聚集了十幾萬大軍,這可是十幾萬的壯漢,不給他們找點事做,他們精力無處發洩,誰知道能幹出什麼事來。

比武選拔之前,先把識字的挑出來,這些人就算差一些,也不會淘汰,一是軍中真缺認字的,二是為了在軍中教習認字做準備,你得讓他們看見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們才會有動力去學習,主動學習和填鴨式的教育,效果差距太大了。

還得把軍功三轉以上的挑出來,這些大多是有帶兵經驗的軍官,萬一淘汰的太多,誰給他帶兵呀。要是軍中各個能打,結果是一盤散沙,那就完了,根本沒有戰力可言。

他擬訂了一個方略,前後左右四軍各五千編制。護烏桓校尉部五千胡騎不能動,他們還有大用。

各處城關衛兵和長城防線的烽燧兵共一萬編制,不能再降了,會影響邊防戰力。

中軍兩萬八千人的編制。護軍、步兵兩營各八千人,射聲營四千弩手,輕車營三千車兵,驍騎一千二,越騎三千,中壘營八百。

全軍六萬三千正卒,各地民兵大概五六十萬。

軍中大比的命令傳遞四方,東線由閻柔署理,廣陽郡的後軍由崔奕署理,最大規模的就是北新城這裡了,十二萬人參與,還有將近二十萬的百姓起鬨。

經過劉襄的嬌縱,他地盤上的百姓越來越不怕當兵的了,他們指指點點,嘰嘰喳喳,比自己參加還興奮。

贏了也不給你當女婿,這麼興奮幹嘛?回家貓冬去,大冬天的,出門不怕凍死嗎?劉襄怨氣沖天,因為城門那裡人太多,他不好意思強行開道,有損他愛民如子的形象,就躲在遠處觀察。

甕城那都好,就是影響交通。

北新城比武的校場越建越大,各個區域越來越完備,儀式感越來越重,不得不說,規模越大就越影響人心。

比武之前安平軍有兩處變動,北軍的傷兵加俘虜約有兩千人從軍,被打散編入各營。其餘一千多人有繳納了贖金的世家子,劉襄信守承諾,放他們歸家了,還有一部分傷殘無力作戰和不想在打仗的,被拉去屯田了。

六萬黃巾青壯有萬餘人退役,他們會和家人一起遷去廣陽郡分田種地,也會就地編入民兵。

二月初六,這是個特殊的日子。

一年前,劉襄來到大漢朝,當天就被綁架了。他掙扎了一年,老天爸爸很愛他,讓他活了下來,還活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