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大漢,英才輩出,後繼有人啊,他心情極好。

“哈哈哈,宜程有心了,待到天氣轉暖,你我兩路齊出,清剿群賊,必如犁庭掃穴,讓百姓能夠安心耕種,此為大善之舉。”

劉襄趕緊敲定:“那就這麼說定了,義真公給我一個調兵文書,天氣轉暖之後,吾自北向南掃蕩,公自南向北清剿,你我兩軍合力,爭取春耕之前平滅賊寇。”

說定此事,兩人都很高興,下曲陽就更不是問題了。

交接城防毫無障礙,皇甫嵩還調撥了一批糧草輜重,劉襄又命人收集了大量的燃料取暖,六萬大軍初五啟程,迤邐向北,七日後趕回了北新城。

看著這座戰爭堡壘,劉襄心情複雜,這是他規劃了很長時間的預設陣地,他花了大量的心血,一遍又一遍的推演了抵禦朝廷大軍的戰事。

世事無常,計劃沒有變化快啊。

算了,城防建築又不會消失,有總比沒有好,這裡是幽州的大門,堅固一點,挺好的。

安排兵卒進入軍營休息,幸好擴建了城防建築,要不然可住不下。

現在,他已經擁兵十多萬了,用不著這麼多人的,他佔了五郡地盤,兩百萬百姓也養不活這麼多兵卒。

必須裁軍。

劉襄扳著手指頭算了算,來年在冀州的戰事,遼東那邊也可能還會打過來,幾處關塞的守軍和長城防線的烽燧兵,六萬左右就差不多了。

這個兵力,幽州勉強能養的起。不對,賦稅太低,幽州養不起,只能說自己能養的起。

唉!

他嘆了口氣,現在進了大漢的官僚體系,不能像以前那樣搶劫世家豪強了,這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真心疼。

拿過竹簡,開始記錄必須要解決的大事:裁軍,商隊,已經可以走出幽州了,得組織外貿商隊了。

相對應的,商稅的問題也要儘快解決,咱能走出去,別人自然也能走進來。

寫上商稅,又寫下舉孝廉,這個可是大殺器,特別是寒門子弟,吸引力太大了。

可惜,擅長經濟、政治的寒門子弟太少了,北方更是稀缺, 名將倒是有幾個。

提起名將,腦海中突然出現張遼、太史慈的名字,以現在的身份,可以直接徵辟這兩個人,徵辟不來的時候再用舉孝廉作底牌。

張遼的出身挺複雜的,他是聶壹的後人,就是那個漢武帝時馬邑之圍的發動者,三十萬漢軍在雁門郡馬邑縣,埋伏匈奴軍臣單于十萬人。

可惜失敗了,被人看破計謀,匈奴大軍安然無恙的撤退了。

說他是世家吧,他祖宗是個商人,他們家還覺得老祖宗丟臉,改姓張了,不夠格。

說他是豪強吧,雁門郡總被鮮卑光顧,最近七年大漢都顧不上那裡了,他們家也沒什麼太大的勢力。

說他是寒門吧,他肯定不樂意,他們家也是有些人脈和勢力的,不上不下的,就很尷尬。

中平五年,也就是公元188年,他二十歲的時候,被幷州刺史丁原徵辟為曹掾從事,推薦給了大將軍何進,沒多久何進就死了,他就歸到了董卓麾下,然後被董卓調任到呂布麾下,後來呂布也死了,他就歸順了曹老闆。

要說命硬克老大,張遼也得算一個。

太史慈連寒門都算不上,民籍出身,是個自耕農,今年二十歲了,明年會被徵辟為奏曹史,就是跑腿的,負責往洛陽送公文。

之前招募過一次,沒來,應該是不想從賊,劉襄準備再徵辟一次。

好像軍中還俘虜了張郃,現在他還是個小人物,根本就沒人理會他,所以就被帶回來了。

老話講了,河南的才子河北的將,北方的情況就這樣,面臨胡人威脅,確實容易出強兵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