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窮鄉僻壤的雲南?不,豐饒的雲南!(第1/3頁)
章節報錯
除了一邊填充雲南的人口之外,還有一個緊要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給雲南的老百姓們只出一條致富的明路。
畢竟他們跟著自家的酋長,雖說不至於生活多麼的富裕。
但是在形勢和環境錯綜複雜的雲南,活下去還是不成問題的,不過如果跟著大明的話,沒準活下去都要成為一個大問題。
而朱啟要做的,就是拿出一套整其可行的方案。
讓那些住在村寨裡面的部落子民們,能夠走出村寨過上正常幸福的生活,靠著自己的雙手勞動致富。
如果是之前的話,朱啟可能還真的不敢說有這個本事,不過現在有了文明三寶的加持之下,這還真的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當然前提條件是,得幫助雲南的那些農民們把文明三寶給種起來。
文明三寶的種植,之前已經在大明開展起來了。
種植的地方也不多,只是應天府一個地方。
不過參與的人很多,所以有經驗的農民還是很多的。
朱啟只需要從其他的地方,調撥一些農民到雲南過來,傳授種植的經驗就可以了。
要知道在現代社會,雲南是非常適合種植玉米和土豆的。
因為就算是江南地方,到了冬天也沒有辦法繼續種植。
但是在雲南這樣的氣候環境下,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這樣的作物。
只需要在其中套種一些大豆之類的,輔助田地恢復田力的農作物就可以了。
不過在朱啟看來,習以為常的套種和輪種技術,在明朝這個時候卻是真貨真價實的黑科技。
畢竟有這個理論基礎,去研究套種和輪狀的基本上沒有。
這也是到了清朝中後期才發展起來的技術,而除了套種和輪種之外。
還有一個支撐一年四季都能種玉米,土豆的重要因素,就是肥料。
在明朝的這時候,肥料就至今只有米田共。
也就是人的排洩物充當肥料。
不過正常情況下或許可以,但如果一年四季都種植農作物的話,明顯這點肥料是不夠的。
還需要額外補充氮磷鉀,而氮磷鉀的來源朱啟是知道的。
草木灰還有滿沙灘的鳥糞,經過簡單處理之後,都是田地肥料的重量來源,而這時候的人可不懂這些呀。
所以當朱啟對著手底下的那些官員們,提出在雲南要一年四季種植植物。
一年四熟的玉米土豆等等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也表現得非常的驚訝。
雖然知道雲南的農作物生長的速度,要比江南和北方要更加的快一些,但這一年四次,土地受不了吧。
有一些最近才剛剛跟著遼王殿下的官員,這時候心裡想的也是遼王殿下怕是失了智。
或者說遼王殿下壓根就不太懂這方面的東西,隨便亂說的、
自己該怎麼提醒他才好呢?
不過對於遼王朱啟來說,一年四熟的作物並不是什麼難題。
他也看到了那些手底下人心中的顧慮,只是他們礙於自己的面子,不好直接說出來罷了。
朱啟也不多說什麼,反正就把方法教下去,讓他們找幾個村寨實驗實驗。
當然這幾個用於實驗的村寨也是有講究的,那些不聽話的村寨,自然是不會讓他們進行先期實驗的。
只有那些聽話的有意投靠我大明朝廷的村寨,才有這個機會。
當然在找這些村寨實驗種植田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這個訊息先傳播。
朱啟讓雲南每一個村寨,都知道我大明遼王朱啟要進行實驗田了,如果實驗田成功的話,一年種四熟的莊稼,吃喝不愁甚至能吃到撐。
可別覺得這是在隨便吹牛,要知道雲南是現代中國的糧倉,而且還有菜籃子之稱。
在雲南種植出來的各種各樣的食物,幾乎能滿足全國上下各種菜品的需求。
當然這是在開墾已經非常成熟,以及大量的農藥和肥料的前提下,不過直到現代的人口可比大明這時候人口要多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