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蜀對(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曹操有朝廷大義,使君是仁義,是道義。
便是曹操得漢中,聚關、涼軍閥,只要使君一聲令下,以做備戰,借山川之險要,足能拒守。
曹操以為竊國之賊,世人自聚於使君威望之下,仁者無敵,將來可以尋機出征。
至於交州之地,有陳君等在,又有使君多年恩惠,行流民戍土,只要士氏能相厚。
孫策再大,行現下之地固守,無患也!
孫策又有徐州曹操之地,與劉備、劉表皆有暗地交鋒,其內部之不合,正可為使君所用。
往好處想,使君正可藉此,相互交集,除強敵,而取荊、揚之地。
這即為壞處之打算,水來土掩,不知亮可解使君之憂?”
正像諸葛亮說的那樣,劉釜目光長遠,但也有一個缺點,把戰事總喜歡往壞處想。
以為曹操,劉表,袁紹之屬,為勁敵。這樣看去,便常以高估了敵人之實力,而貶低了自己之實力。
故以每逢戰事,漢中情形未決,劉釜已經將漢中當做曹操佔領後,如何舉兵防衛來處置。
身處於局內,旁人是於自身高估,劉釜是於己身低估。
諸葛亮短短數月總結的很是到位,劉釜頓覺雲開霧散,撫掌道:“善!孔明乃吾解憂茶也!”
他隨之拿起茶水,示意諸葛亮輕飲潤喉。
劉釜在將茶杯放下後,繼續道:“孔明已知,也已贊成,無論曹操究竟何為,我取漢中,是為漢中之重要。
集益州之力,此必得也!
但即能得漢中之下,我欲信大義於天下,計將安出?”
對於劉釜提出從益州開始,得天下之問,諸葛亮正是思襯良久,在踏入蜀地,結合實際後,正以定策,也是今夜本想交談之重點。
先以劉釜開解,現今說出,正是時機所在。
恰劉釜似知所想,竟主動提出。
諸葛亮答道:“觀天下之勢,袁紹時已微弱,但得並、冀之土,如使君前言,早為強弩之末。
曹操得兗豫、青徐之地,佔盡優勢,可據守,但可不可與之爭鋒。
劉表微弱,南有張羨之地,其居荊州之所,又有孫策、劉備,從旁虎視眈眈,便是有心得益州,亦無力而往,使君足可同之交好。
但於交州之地,使君儘可交付南海太守,另有陳公臺,自不需放太過精力。
從今看,使君即是將來得漢中,居益州富饒之地,高祖因之得帝業,此即為優勢。
但想匡扶漢室,除可繼續獲得關、涼軍閥支援,試做交好,以做招撫外,荊州為必取之所。
荊州之地,北據漢中、潁川相通,東連揚州,西據巴蜀要地,南又有交州。
使君今以安南中,此隱患早除,蜀地人皆歸心。
若再得荊州,連線益、荊、交三州之地,北得關、涼,西安撫胡羌。
借漢宗室之名,以當下任公、主導建設學宮為輔,招納天下士人,內修政理,外先想辦法結交好孫策、劉備。
何愁大業不成?漢室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