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條件(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釜目光灼灼,側頭而望,隨即轉身,握緊諸葛亮之兩手,道:“大善!
我之得孔明,如魚得水也!”
諸葛亮之大勢看法,尤其對劉釜接下來行為的指導,正是讓處於此緊要關頭的他,於迷霧中尋到了一條路。
按照諸葛亮之戰略,簡單組織成一句話,便是:固守益州,借劉表勢弱時,趁機奪荊州,撫慰交州士氏,並內結關、涼軍閥,外緩和關係、獲孫策之盟,共抗曹操。
從此看去,以益州為根基,步步推進,連線涼州、益州、荊州、交州,此半壁大漢江山,將掌握劉釜之手。
涼州有馬,並有西域商路,能形成對幷州、關中的武力震懾;荊、益之地,則有土地,資源富足,可退可守,能直接於許都以威脅;交州同海路,加上前些年流民之接濟,以補充南中,可提供大量兵源,未來趁勢,還可荊州之兵,以取揚州。
在這些戰略看法上,劉釜和諸葛亮不謀而合,早數年就有考量,比如請舅父甘寧居於劉琦下,用南陽劉氏於荊州保持存在,以便為將來能謀取荊州提供內部助力;數年前白水縣盧龍塞之戰時,他特意說服張肅,放走馬超,也正是為了於關、涼軍閥,釋放善意……
此間種種,只是為未來加以佈局,但絕無諸葛亮這般細緻,甚至具體到要做什麼,該做什麼,怎麼才能縮小劣勢,放大優勢。
這讓劉釜有種醍醐灌頂之感覺,他以對東漢末年總體之勢之把握,能取得一定的優勢,但在具體執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面,正以需要諸葛亮、法正這等頂級人才之協助。
沒有人是絕對完美的,個人力量終究有限。
劉釜於個人缺點同樣明白,他有大局觀,但在具體細節上準備不足;他為人誠懇,用人不疑,但以一人之力,缺乏對投效人才的組織管理;他為大漢宗室,名氣正盛,但也很容易在名利籠罩下,於本身實力容易產生誤判。
所以,他需要諸葛亮,需要法正,需要泠苞……需要他們幫忙組織管理,需要他們憑能力領兵出戰。
同理,一些看好他,願意跟隨他的謀士將領,也需要他,來實現個人抱負。
夜色之深,都已能聽到雞鳴。
這一夜,劉釜是真正的同諸葛亮促膝談到了天明。
即是當下,一夜未睡,昨日又有奔波,但在共同目標下,兩人亦無睏意。
黃月英昨夜同樣留宿在後宅,與景文茵說了半夜的話,至後半夜才睡下。
清晨時分,留諸葛亮夫婦在劉宅吃過早食,接著,劉釜邀請諸葛亮與他同車,往官寺而去。
州府。
眾官吏,便是昨日未有同行者,也都知道,益州牧劉釜,昨日親出百里之遠,以迎軍師將軍諸葛亮歸來成都。
於諸葛亮,州府眾官吏,多是聞其名,未見過其人。
但想到劉釜的識人之明,另有於部從間賞罰分明,任人以賢。再加上前次戰事事,據聞正是剛剛入南中的諸葛亮,主導南中後方,能力自是名副其實。其又出自琅琊諸葛氏,師從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等天下名士,廣得讚賞。
諸葛亮的處事,另有背景深究起來,自不想是他昨夜於劉釜謙虛之言,“躬耕於南陽”那麼簡單,這是妥妥的人傑。
今歲初時,龐德公評價荊州士人,以諸葛亮為“臥龍”,以龐統為“鳳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