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巡營(第2/2頁)
章節報錯
邛人也是歸順蠻夷之部,除安夷縣之屬外,於劉釜最為忠誠之屬。
因之族人,與賨人一樣,生於山林,身體強健,多為高壯之輩,在前歲的徵召中,為族兄劉楓一眼挑中。
青衣軍萬眾人馬中,就有兩百邛人青壯。
劉釜將之扶起,好生鼓勵兩句,索性直接放棄乘馬,步行巡視。身後劉楓、勤羅等將,見此亦然。
接下來之部,乃是青衣軍中長矛之部。近幾十年來,由於鎧甲之發展,實際武器戟的效用正在降低,在戰前的使用量,漸漸落於長矛之後。
矛之所用,以為擊刺和挑扎。考慮到戰時,可能會遇到敵人盔甲之部,軍匠營去歲以來,對大軍使用的長矛,已然做了改進。如當下青衣軍已經率先裝備之矛,在刃部做了加強,以便增強破甲之能力。
其中創造,多虧成建提出,在實驗之後,進行了發揮創造,以更大發揮矛之作用。
後尚有弓弩部,此部千人之部,同其他部不同,分弓曲和弩曲,戰時以作交替掩護。
人人背上皆揹著弓弩,箭壺,手中另一側則是拿著短刀和盾牌。
《周禮·夏官》言之八矢,分別為枉矢、絜矢、殺矢、鏃矢、矰矢、茀矢、恆矢和痺矢。
在這裡面,枉矢、殺矢、矰矢、恆矢乃是弓之所用,剩餘者,才是駑之所用。
對於不同的弓,用處又有不同,如面前之部,乃是專門習射用的恆矢、痺矢。
真正戰鬥中所用,以為枉矢、絜矢,時人統稱為兵矢。
箭壺之內,平均裝有五十支。作為弓弩之部,在戰時,一壺自然不夠,便是按照大漢軍士規格,也需要兩壺。
眼前千人,背上所背載之箭,就有五萬!
而早一年的打造儲存中,滇池之軍匠營的庫房內,實際也不過十三萬。泠苞前次離開時,就帶走了大半。
而為了方便製造,多還是以青銅箭端為主。
很多弓箭,於習射中,常以反覆利用。且能從白手開始,於一年半中發展成這樣,實際要多虧成建幫忙書信,請來的大匠郭達相助。
快到青衣軍末尾,能看此中有兩百人,乃是單獨站立。這正是劉釜讓劉楓單獨發展的重甲兵士,每兵士中,人之於標配,以為兜鏊(頭盔)、筩袖鎧,再有長刀,另有便於攜帶的弓弩相配備。
長刀乃是蒲氏父子這兩年研究過數種模式,最終定型的寬刀。靈感來自於大漢立國初期的斬馬劍,除過以刀刃殺敵,甚至可以用刀身在與敵對戰時,將之劈殺。建造此刀,花費之精鐵巨大。
自去歲六月,至今歲一月,在將軍府全力配合下,方造兩百把。此亦為軍匠營在連續兩次擴充,刀營於打造普通長刀同時,能打造的極限。
光是為了打造這支重甲兵士,就花費了正常兩曲之物資。
劉釜於之戰力期待中,也帶著一絲絲牙疼。兩百重甲兵士,就花費了這麼多,若是將來打造千人,兩千人的重甲兵,那又需要多少?
養兵足見是個費錢之行當,難怪曹操專門成立一支軍隊,給予摸金校尉,行盜墓斂財之舉。
當然,無論名義,劉釜不會行此喪盡天良之事,他掌西南商路,未來若能拿下涼州,再掌握絲綢之路,就是兩大源源不斷的經濟支柱。
未來打造兩千人的重甲兵士,未嘗不可!
咚咚咚!
劉釜於青衣軍眾將陪同下,巡營檢閱結束,伴隨著鼓聲,乃是正是的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