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書舍,距離其之寢舍不過三十多步,此地環境顯得很是幽靜清涼。

深夏夜間,四處寂靜,也僅剩稀稀落落的夏蟬唱鳴。

嘎吱一聲,書舍房門開啟,一股墨香味,迎面而來。

諸葛亮手持燈火邁了進去,能見舍內空間很大,擺滿了密密麻麻的書籍,多以竹簡為主,另有少量,以當下為安夷改進造紙術傳開後,已經開始慢慢興起的線狀摘抄本。

諸葛亮小心護著燈火,將之放在案几上,然後望向案几前側放著的木箱。

其實,書舍內的絕大部分書冊,都是那個見過一面,一直與之有信件來往的友人劉釜相贈。

書籍資以高昂,但憑諸葛亮現在的經濟條件,可是難以購買。而為士人而言,書籍更是生命中,最為寶貴之財富。

諸葛亮沒有開啟箱子,而是返回坐於案畔,手裡拿著案几上的鑰匙,望著前方的木箱,面帶思襯。

他目中回憶起去歲正月時,劉釜於之秉燭相談之情形。也是那一次,他完全的向一個相識不過數日之人,展現了個人抱負。

同樣地,也是劉釜也向之道明瞭個人匡扶漢室、振興大漢之志向。

其中,無不有看好其人,樂以資助,將來想邀之共輔大業之想法。

諸葛亮人雖有大志,但亦有自知之明。曉個人才能儘管出色,仍多尋師學藝,以充實個人。

二人皆心有靈犀,以為友人,未有強人所難,常以書信共勉,蜀地劉釜更為之多尊敬、請教、幫襯之意。

而諸葛亮也是樂於助之,但遇劉釜所問,傾盡才能,但有困惑者,以請教師友助之。

便於實踐討論間,其本人亦受益匪淺。

日久見人心。

一年半載,轉眼即逝。

人常感念伯樂,但伯樂不常有!

劉釜於之相敬,於之危難相助,於之性情志向相志,以為摯友,以為伯樂爾。

此會是他之明主乎?

劉釜為漢之宗室,長沙定王之後。於近幾歲來,大名傳出蜀地,席捲天下。

當年初於鄉地豐安時,以仁孝,德義才華,而遠近聞名;葭萌關之戰,其人愛兵如子,寬厚待人,至仁待士;至南中時,以為南中百姓安寧計,不顧艱難險阻,不懼益州牧之妒忌刁難而往;平南中之於亂時,劉釜結合實際,知人善任,非於短視,而以長視治之;便是當下傳起,去歲冬末時,以為交州結好士氏,接納流民,安頓百姓,今已遷移入蜀修養之部,亦為劉釜所遣……

二十多日前,袁曹白馬之戰打響,天子衣帶詔同傳往天下,為天子信任於詔之劉釜,為天子信任,忍辱負重亦是傳遍士林。

加上劉釜早就向世人表露之匡漢之志,另有市井傳頌,遂將之聲望推向了新的高潮。

若非蜀地道路當下封閉,益州牧之於敵視,讓往南中之路斷絕,一時間不知會有多少豪傑,奔湧而至。即是如此,這段時間內,襄陽,南陽多地,亦見士子得曉交州之路通順,儘管明白蜀道之難,亦不少投效者。

昔日仁義之劉備,以救徐州百姓,弄得不少士人投奔,也比不過此間!

便是白日,好友石韜和孟建,甚至於言之將來入蜀投效劉釜一事。

待問及諸葛亮時,其人未有直言,或有長思,但其實心中早有決斷。

他為人重情重義,更是目標決心堅毅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