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每月都有來信,這種關心,便是一個鐵人,也能感之真心。

但對於入蜀相輔,以成就大業的時間,諸葛亮一直未能下定決心。

便是月前,得見劉釜親筆信,知南中已平,於民治等多方面多用其策,以行感激之言後,諸葛亮知曉南中正是缺人少人,急需幫襯之機,亦有意動入蜀,只是方與黃家昏事,遂只能緩之。

這次昏事確定,諸葛亮也知道自己,是時候做出決策之時了。

不過,一旦有了家庭,夫妻之間,相敬如賓,還需要未來的妻子同意才是。

望著閃爍的火光,諸葛亮的思緒也在跳動。

見夜已深沉,他調整好心態,有些好奇今次友人劉釜又會為之送上什麼禮物?

待之用鑰匙將之開啟,發現上方是一書信。

下方卻有書冊,但絕非什麼孤本。諸葛亮仔細一看,他識得劉釜字跡,即以見為劉釜親筆所載。

一共十本,第一冊以為《問政》,內中詳細描述自高祖立國以來,大漢之於政治策謀。

諸葛亮看得非常仔細,只看了數頁,便是《問政》一冊,即讓他感受到了劉釜於政略上的獨特見解。由小見大,足可見之崇高野望,以及治世之才。

這樣的人,若是以為君主,治理大漢天下,大漢或不於今日這般雜亂悲苦!

諸葛亮忽然冒出了這樣一個想法,他不自覺的搖了搖頭,將未開封的書信和《問政》放於岸上,陸續淺看其他。

後又有《農書》、《墨尚》、《歸商》、《基建》、《詩說》等九冊,涉及天文地理,即是農商諸事。

諸葛亮非常小心的翻閱,只看前端,便覺受益匪淺。

彷彿看到了某日某夜下,劉釜之於本人,坐於案几之畔,一邊沉思,一邊記述之場景。

內中之涉及,便是他見過最有才華之龐統,亦感之稍遜風騷。

而面對於世人,劉釜少彰顯學識,不崇虛名,多以仁義行實事感化之。可見豁達、腳踏實地,而輕名聲之人,這才是真正成事之輩!

諸葛亮同樣很明白,此當為過去數年,乃至於十多年來,劉釜不斷積累及記載之學識。

實際正是如此,常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劉釜喜好記錄筆記,在透過族兄劉炤處,得曉諸葛亮與黃氏有結親之意,心思感嘆,故於一月前,南中初平時,即開始整理將數年之積攢,毫無保留送來,以作禮物。

當日他之大昏,諸葛亮贈之於《平南中策》,為之幫助頗多。今之於此,他便贈予十冊。

但於諸葛亮看來,於之大昏之前,將之傾囊相送,不僅僅是信任和鼓勵那般簡單,是將他當做可以託付身家性命之人!

劉釜於之前番知遇之恩,何以為報?

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面色肅穆,雙手小心的將之拿出,放於一側小箱鎖好。

此中之物,當以為今次最佳之禮,來日當以細讀。

他不顧夜色之深,坐於燈火畔,開啟了劉釜於之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