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南戰(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像諸葛亮等肱骨,於外形成的意見統一,對劉釜之時候決策實行,起到了巨大作用。
成都要員中,無不從迎面到來的戰局中,覓得跟隨劉釜腳步,成大事之機。
十二月不覺消逝, 當歲除過去,整個大漢天下迎來建安十一年時,許多人恍然察覺,過去的一年,在天下動亂中,過得竟是這般迅速。
過年的喜氣, 尚未消散。
遠在臨湘,作為阻擋孫權兵法桂陽主力的大將趙雲,於督前線戰事的景豐相召後, 隨同吳班、高順等將,聚集一起,研討桂陽軍情。
“而今吾等糧草充沛,民眾一心,又有這些年來,平叛組成的荊蠻軍,完全可以藉助地利熟悉,向容陵發起攻勢,何懼蔣欽!
何況有呂府君,從南部策援,足可抗拒魯肅側面兵力。
故,吾認為,州府所言之時機,正是此時也!
君等認為呢?”
記室小吏,應景豐所言, 剛陳述完罪行軍情,趙雲神色肅穆,即率先表達了戰意。
自劉備病逝後, 他本人比以往少了不少笑容,行動間,多了些雷厲風行之態。
趙雲質問方休,舍內多了些竊竊私語。
景豐作為劉釜妻兄,又是才華卓越之輩,自諸葛亮等人回蜀後,接替了諸葛亮的督事之責,總領荊南軍政要務。
他善於納諫,又同時能協調劉榮和劉琦,調集交、荊兵力,人莫不敬仰。
看著趙雲議論完,景豐摸著鬍鬚,目光卻是在吳班臉上做以停留。
劉備故將之中,趙雲武力不凡,於地方駐守得當,但在統帥能力上,比吳班稍遜些許。可要問起戰前事務,吳班、高順之屬,又非趙雲敵手。
所以,在益州軍將和劉備故將,如趙雲等人,合二為一罷,統領或是戰事中,正好揚長避短。
可以景豐看去,關於桂陽戰事,趙雲主戰本沒有錯,按照成都來信,長沙人馬,確實到了同孫權主力交鋒之時,並以藉此,最好能打得孫權後退,拿得廬陵等地。於孫策向南郡不斷進軍之際,殺得揚州東南生亂。
但在整體策略上,趙雲主張兩軍南北策應,以力破之,著實會加劇本方傷亡。
孫權所率之將,駐守容陵的蔣欽也好,許是守衛重鎮宜春的周泰,都非是短視之輩,本方若行上次之舉,孫權或會藉機打力,這對長沙和交州人馬,向揚州的後方攻勢進度,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針對此問題,景豐實際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相比於文武雙全的諸葛亮,景豐少習儒家經典,又有治地方功績,遂擅長內治,而短於軍事。
知曉妻兄景豐在軍事上的短板,劉釜才使大將吳班、高順等人,繼續留於荊南,與趙雲等將一道,共同做好對荊南本地的防守。
而吳班在四年前,同江東將領朱然等人相戰時,進一步展露了優越的領兵能力,還有於局勢之把控,讓諸葛亮也不由得贊之。
景豐明白其中問題,也知個人在軍事上的決策困難,才有了今日相召。
這邊深思間,即聞吳班起身道:“吾以為,趙將軍所言,是為得當,亦是吾軍當行之事。
唯奮力戰之,將孫仲謀軍之空間,立壓出去,才能給江夏的黃老將軍,減輕壓力。
加上地勢,還有士氣方面,優勢於吾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