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行兵(第2/2頁)
章節報錯
谷餻三方間,誰能在建安十年站穩腳跟,處置好內外之事,才能穩重局面形勢。
九月秋分蕭瑟,再有不到四個月,今歲即將過去。
從春時的幷州戰事,到夏時荊州戰生,為前線戰事,不論幷州、關中、荊州這些交戰前沿,但為補給戰事所需,為大後方益州,每日間,不斷有糧草軍械,透過這些年來,修建的大道,運往各地。
好訊息是,面對孫曹聯盟,吳懿、法正、趙雲、呂岱、黃蓋、黃忠等前線大將,所領兵力,或有敗退,但在大體戰局上,牢牢把握著節奏。
隨著秋去,冬日將來,尤以曹營內部,迎來了更為猛烈的進攻。吳懿與法正,親臨前線,沒有讓曹軍,突破潼關和西河一步。
待進入初冬後,開啟荊州戰事的孫策,於之水師作戰下,雖說取得了州陵大勝,後拿得臨湘以東的大部地區,但尚處於荊州州府的預計之內。遂於荊州軍,士氣尚可,大軍處於穩定堅守之內。
而經過半年的戰事,無論是曹營,還是江東軍中,都展現出了疲憊之姿。
此間疲憊的軍事之外,顯露的是內部壓力。
青州、徐州,蓋因旱情和蝗災,大量百姓流離失所,又有農民起義爆發,讓各處官寺,頭疼不已。
在此,流民帶來的問題,直接江東之所。
故而,趁著冬日到來,一場雨雪從南到北後,持續一年的多地戰事,逐漸減緩下來。
前方戰事,雖然減緩,但在益州和交州,於成都在十二月,做出戰略進攻決定後,州兵精銳,才開始從南中、蜀郡等地,攜帶著匠營最新鍛造的一大批軍械,分南北兩路,開赴前線。
往荊州出蜀援軍,則由龐統所率,往北則是徐庶所領,諸葛亮則居於成都,輔助劉釜處理事務。
而這一次的戰略轉移與安排,恰是為了應對來年的戰情。
用了一年時間,同兩方敵人周旋。同樣用了一年的時間,於後方做好補給,另有民生等各處安排,劉釜於此,同諸葛亮、秦宓等三司署官吏商議後,最終還是決定,以這一年為契機,做出戰事反擊。
讓劉釜下定決心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其認識到,在之勢力達到新的高度,甚至讓曹操同孫策聯合下,想要贏得三方的平衡,已經變得不可能。
不但是曹操,就是孫策,也不會靜靜看著他進一步發展壯大。而這等以官寺吏治軍治改製為先導,進一步團結民眾,動用百姓,且以收歸地方士族的治理模式,最使曹操和孫策趕到心驚膽戰。
幻想破滅,唯露出拳腳,戰而已。
旁人多是輕視敵人,他劉釜過分謹慎,於積勢之下,有過分高看敵人,進而忽視己方這些年來,所形成的內外實力。
正如同諸葛亮在十一月時,同他秉燭夜談那般:“天下局面,因君而動。君深思熟慮,處處以民為先。殊不知如此,只會徒增更多人員傷亡。
可以時局,君握有五州之地,百姓歸心,又有數年積累,兵強馬壯,若能揚長避短,何愁不能借機反之,迎取大勝!
亮不才,願為君匡扶漢室為前驅,士元、元直皆可為君肱骨也!
足可重用領軍相助,為君主戰四方之地。
而幷州和關中,有孝直、子遠統戰,必不會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