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賞罰
章節報錯
觀祠堂內的族人皆望著他的嘴唇,每個人目中都充滿了期許,雍斐花盡全身力氣說出了兩個字。
“投誠!”
投誠,不就是投降嗎?
堂舍內,許多雍氏人,聞之變色。當日選擇謀反,往外為將者,誰的手上不沾有鮮血?!這讓他們怎麼甘心束手就擒?
雖早料雍斐會說出這等主意,但許多人還是難掩失望。
不等族人交換眼神,再行出言反駁,雍斐朗聲道:“吾之所言,投誠是為結果,以保全吾雍氏,非是過程。
在此之下,吾等雍氏自當遵守漢軍定下的三條要求。
可吾雍氏族人,但有觸犯漢律,且多面臨死罪者,本是為吾雍氏出力,何以袖手旁觀?任人宰割?是以族長率領遠走,此可為避禍也!
具體細節,吾等可再行商議。待過兩日,吾以老邁之地,另借以與蜀地大儒任安相識一場,親往南安,以見那劉季安,為吾雍氏爭一條出路,又如何?”
入冬十二月末,南安之所,再無雨雪,多為晴朗。
原本由闡縣護送而來,轉入張機臨時足見醫舍的重傷兵士,幾經治療,已出了醫舍,到城南之地,專門搭建的傷病營,以做恢復性修養。
平南將軍愛護底層兵士,不惜花費巨大力氣,以拯救每一個兵士,讓一些原本要死去之人救活,此中所為,相當於再生父母!
無人不感激,就是奮戰於戰場上的其餘兵士,也會慶幸。
所以,在經過過數次戰爭磨合,於南中這些月間,奮勇軍內部,由下到上,不僅對劉釜越加敬愛,而且出現了一種叫做“凝聚力”的產生。
奮勇軍之凝聚力,無關每個兵士的出身,他是刻在每個人的骨子裡。戰場上,能夠將後背交給同屯兄弟,奮勇殺敵;戰場外,嚴格遵守奮勇軍軍紀,將為國為民,付諸於行動……
且當旁人路過傷兵營時會發現,裡面不像常人以為的那樣,充滿悲切,反而是歡聲笑語,滿是活力希望。
放眼望去,晴日之下,傷病營的奮勇軍兵士,多於空地上曬著太陽,用主將劉釜的話說,這叫“增強自身抵抗力”。手腳能動者,則是主動向軍吏尋來一些活計,行以輕活勞作。
有的幫助縣寺農監吏,為南安、僰道、旄牛等當前多地挑選種子,以期春耕時,下發給農戶;有的開始跟著婦人學習縫製之法,開始為奮勇軍縫製服飾;有一些識字的少數人,開始在坐在臺階上,為同僚書寫家書,以期寄回家中。
尤其家書之事,此中服務,一視同仁,即是半年前投降的漢中人也可享受。主將劉釜當日就有言,加入奮勇軍的每個兵士,都是兄弟,都有家庭,都有親人。為此,寄回書信無可厚非,無論安夷,便是漢中兵士,他也會將一些信件,克服重重困難,郵寄回每個人家中。但因漢中當下與益州尚處於敵對之下,遂無法將有功兵士之賞賜送回去。
即是此中小事,卻觸碰到了許多人的內心。
知曉此,許多之前投降、且帶著少部分“被迫”心態的漢中兵卒,早就為劉釜實際行動感懷,不但將自己完完全全的當做奮勇軍一員。現有在感受劉釜治軍嚴明之外,在南安之地,清廉吏治,選拔能力,於兵士之關懷,於百姓之仁愛諸事,再對比漢中軍中、官寺所為,開始期許感慨,若是平南將軍於漢中如此治理,那該有多好!
一些人想到主將劉釜當日率部離開葭萌關時,所言“回家”之事,甚至於私下底默默思索,若是有朝一日,漢中與巴地之敵對解除,是否將親人接來南安生活,或可將軍功直接換為田地!
與旄牛軍不同,考慮到奮勇軍內部的特殊性,其實早在涼頭寨之戰前,劉釜即在十月末的大雪天氣下,藉機將各部將領叫來縣寺,重新探討完善過奮勇軍之獎罰制度。
其中處罰,奮勇軍基礎軍紀,處於軍律懲處制度核心,再以戰時戰後行令,軍事任務保密等諸多內容以完善,組成了《奮勇軍令律》,簡稱為《令律》。《令律》不談每個人都必須完整背下,即是多有低階軍吏,如各屯屯長,必須自信熟悉,再使每個兵士熟悉。
前番涼頭寨之戰、闡縣之戰、包括東路軍法正部的南廣、朱提之戰,都有極個別兵士,違反《令律》遭到懲處,最輕的是批評教育,再有杖責之刑,最終的乃是陣前違抗軍令,是以斬首。如此公正典刑,使奮勇軍兵士對《令律》多了敬畏,無不認真遵守。
但言獎賞之法,因大漢軍徵兵之中,普通兵士沒有軍餉一說,僅是軍吏才會享有俸祿。於此,有斬敵,或是其他貢獻,以符合軍功要求者,除過會提升職位,有普通轉為軍吏外,多以賞賜財物、田地,以實際錢資以做獎賞。
此等獎賞之策下,奮勇軍內,兵員主要集中在安夷者,自是優先選擇田地。來源於漢中的原漢中降卒者,多則是選擇財物,以期能過了期限,回家將之帶回家中。進而,感懷劉釜之仁政,一些漢中人想將軍功,或以財物易成土地,也就不奇怪了。
以獎賞制度作為補充的,是連當前州兵都未有完全覆蓋執行的撫卹制度。每個奮勇軍皆留有詳細家庭資訊,戰死者,所有軍功所奪,乃至撫卹所得都會為後勤吏,送到其之家眷手中,有軍法吏全程監督。
漢人重諾。
主將劉釜作為益州名士,加上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兵士信任。在此,無人不相信各種辦法,尤其撫卹之事,不會被執行!
故而,在涼頭寨、闡縣、朱提等戰事者,奮勇軍在英明的將領指揮下,皆是嚴格執行軍令,悍不畏死,奮勇殺敵。
反之,單憑嚴格軍律,又如何能讓奮勇軍變成一把刀,一把直插敵人肺腑的刀。
於此,還當激起的是奮勇軍每個人,那發自心中的必勝信念。
當十二月二十五日,泠苞部兩路人馬順利取臺登、卑水兩地,破敵數萬的捷報傳入南安時,軍吏和普通兵士聞訊,欣喜之餘,並不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