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荒謬!”

在詳細瞭解了縣試的運作流程後,終於有人忍不住破口大罵道。

小小少年諸葛均顯然被這廳舍內眾人的反應給嚇到了,屁股悄悄的往兄長諸葛亮邊挪了挪。

反觀諸葛亮,氣定神閒,依舊穩坐不動的聽著旁人的議論,但在之心裡,翻起了驚濤駭浪。

“安夷長劉釜此法,卻也符合安夷之形勢。安夷初建,並無大族把持,所以此法得以實行,且無大的反對。

從形勢上看,其人以考試代替察覺,這是想要不論出身,發掘賢才為之所用,當真是寒門子弟的福音,也算是打破了大漢之規矩!

其能為,常人所不能為也!

長此以往,只怕有更多的蜀外之人,願意入蜀而參與縣試,以求為吏。

劉釜劉季安,若是無心之舉也就罷了,若是有意,那此人之志,甚大也!

而之所為,也是為天下人謀取了另一個出路……”

諸葛亮看透了劉釜的真實心意,對劉釜之所為,談不上完全贊成,但之行為,卻讓之產生了敬意。

實際上,同曹操多年後的納賢令一般,劉釜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將自己“唯才是用,不問出身”的想法提出來,但願在安夷發展的過程中,真能“釣”上幾個可用的“魚兒”。

可惜諸葛亮年少,現當下一心求學讀書,即使有想法去蜀地看看,但路途太遠,其人也不會去。

尤其當下之荊州,可是遠離戰亂,一片安和之地,不知有多少名士居於此。

廳舍內的小宴逐漸到了末尾,在許多人發了一會脾氣後,終於有人說出了安夷長劉釜當前最緊迫的問題。

“吾聞之諸多流民,得聞安夷之政策,拖家帶口而往之。據聞安夷遷來之民,歲春時已到五萬之巨,劉季安藉以鹽鐵之利,得以從外買賣糧食,以慰之民。

今歲之末,依之形勢,恐不下十萬。

安夷再怎麼建設,不過一新縣,土地未完全開墾,本地糧食收寥寥,屆時,如何以民為食,這才是他該考慮的事情!”

此人身材修長,氣質非凡,年紀感覺比諸葛亮只年長三兩歲。

其言一出,滿舍皆恍然,連諸葛亮也忍不住看了此人一眼。

他明明記得,此人方才一直未有出言,如他一般靜靜坐著,沒想到一出言,即是關鍵。

廳舍內的宴會散去,諸葛亮帶著弟弟諸葛均向此間主人行禮告別。

一處酒肆,望著方才那青年的背影,諸葛亮疾走兩步,腳步趕上後,見年輕人停下,遂行禮道:“琅琊人諸葛亮,字孔明,敢請教君之姓名?哦,對了,這是舍弟諸葛均,字子平。”

年輕人看著諸葛亮,又看了眼諸葛均,清晰的記得此二人是蒙嘗君宴中受邀者,只是方才未有出言。

且觀這位叫諸葛亮的少年,雖是第一次見面,但心生一種若有若無的親切感,於是,行禮道:“潁川人徐庶,字元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