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間,最受關注的,大多數是年輕人間的事情。

而如諸葛亮這等年輕一輩中,於天下間小有名氣者並不算太多。

蜀人劉釜劉季安當為其一。

大漢是個重孝的國度,而劉釜的“孝善者”之名,自讓一大部分人對之產生好感。

加上其不計前嫌、以德報怨的助僕之事,讓之名聲漸漸從蜀地擴散。直至劉釜以身犯險,喊出“為南中太平計”,七進七出入深山請夷人出山,以納入大漢朝廷控制的實務之舉,才讓之名聲,由蜀地徹底傳到了蜀外。

尤其和蜀地相鄰的荊州,成為了劉釜名聲盛傳的第二之所,尤其在為襄陽市吏的族兄劉炤的刻意宣傳下,無論是市井,亦或是郡府內部,對於劉釜之名多有知之者。

而今次能得此間主人,也是襄陽本地賢才蒙嘗君相邀者,無不是本地士子或是有名氣的才子,對於劉釜這等同齡青年自有耳聞。

不論安夷縣之貧富,劉釜能以十八歲的年紀,得士人敬重的景毅傾力舉薦,為一地縣長,就足夠成為年輕人的偶像了。

於劉釜的名字,諸葛亮在來荊州的路上同樣有所耳聞。

其資訊來源,恰是自北面南下的流民。

“蜀地之間,內有一縣,名曰安夷,安夷者,可收夷人或是流民,只要前去者,無犯事,便可獲得戶籍,擁有土地耕種。”

這則訊息也不知道是從哪裡,從什麼時候傳出的,反正在流民間流傳甚廣。

內中更言之,只要順利抵達安夷,當地縣寺還可借之糧食,待之富足後,可延期而還之。

亂世之間,尋常人尋一立足之地,甚是難也!

何論土地與糧食?

這等傳言之下,初時尚無人相信,但自去歲夏末有上百個人,翻越崇山峻嶺,而入蜀地,且自今歲春夏回到荊州,向南下的流民道明實情後,有越多越多的人,開始湧入蜀地,欲入安夷。

誰人都知原有的入蜀之路,因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璋的緊張對抗而被封鎖,為此,為求活命的流民,竟沿遷陵而上,硬生生的踩出了一條路。

臨地本地之民,遂將之命名為“入夷路”。

諸葛亮當日在途中,不知一次的聽人談起此事,並直接記下了劉釜這個名字。

在之想法裡,若傳言是事實,若入夷事也是事實,那這劉釜是真的做了一件大好事,不僅請夷人出山,接受朝廷管理,以使南中安穩。更是接遠近流民,救得無數性命。

知道現在,除了道聽途說的關於劉釜之事蹟外,諸葛亮僅曉得:

“劉釜,字季安,蜀地豐安人也,祖籍南陽,家祖乃是長沙定王劉發之後,大漢宗親。”

今又得聞箇中事蹟,諸葛亮也難怪會如此感興趣。

廳舍中人,說道蜀地,又說到南中,且又言到了劉釜所行的稀奇事,就一下子開啟了話匣子。

許多人開始出言,討論其劉釜在南中所實行的政令。其中,以劉釜實行縣試的爭議最大。

大家都是士族,包括當事人劉釜也是,而之行徑,分明是在砸世家子弟的飯碗,什麼時候輪到他們眼中的泥腿子,僅透過一場考試,就能騎到他們的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