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將軍現親率軍卒,往前檢視山勢地形了,吾於營中主持。

鄭縣丞可先於此安置,待夜幕劉將軍回來,吾等可一起商量軍情。”

因為夷軍的表現,高沛對夷軍的態度自然發生了變化。

而見鄭度的言行談吐,少時並不怎麼好學,但敬重士人的高沛,自是寬和下來。

“便如高將軍所言!”

……

鄭度帶著七八百的夷軍前往山林,同郡兵一起完成山林作戰,劉釜並不擔心。

無論上次相助他“說夷”時所提的三大建言,在之擔任縣丞,且幫之料理夷軍軍事期間,他明顯感覺到了鄭度在用兵方面的特殊天賦。

按照郡府前次送來的訊息,叛軍能戰者,合計人數不過千五百人。

若只派夷軍而往,只要主將頭腦清晰,不說全滅叛軍,全身而退是沒有問題的,鄭度恰好能做到這一切。

至於夷軍於內會不會造到區別對待,劉釜毫不懷疑,郡兵是大漢的地方正規軍,在益州郡兩位太守的整頓下,又於南中的多次作戰下,自有戰鬥力和經驗。

夷軍是第一次走出溫室,一切都需要積累。旁人的冷眼和誤解,其實也是對夷軍這把剛剛出爐的劍打磨的一個過程。

正月將逝,同大漢的諸多官寺一樣,安夷縣當下主抓的,便是即將到來的春耕之事。

而除了春耕,還有鄉序和吏考。

安夷縣的鄉序開學時間,被定在二月初四,吏考則是在二月中旬,一個是復考二月十四,一個是吏試二月十五。

其中,鄉序建設,以及安夷縣適齡青少年的入學,即是劉釜為了兌現於本地縣民的六年基礎教育之承諾。

復考,則是為了對現有官吏的考核,主要為縣地筆試和縣寺談話。此法自是為了篩選,防止庸吏誤事。合格者,自有下半年升遷的機會。不合格者,貶職或是罷官。

吏試之目的,不外乎是為了選吏。縣鄉之內,本有不少空缺,以不論身份地位、平等考試錄取的方式,即是為了能讓安夷本地,或是安夷之外的賢才給發掘出來。

換句話說,安夷自主進行的吏試,其實和後世的科舉類似。但在考試方式上略有不同。

吏試以儒學經典為主,但還有算術與策論二旁科。

當日共計三個時辰,吏試每科各一個時辰。

拋開吏試,前兩者,自有安夷的功曹和令史負責。劉釜親自抓的,便是吏試。

作為安夷縣的第一次“科舉”,從準備到實施,總的時間,其實不過三兩月而已。傳播的範圍亦很有限,在縣吏等的配合下,堪堪傳遍了安夷縣。

所以,會識字又能算術者,就非常有限了,不過十來人,且全是近幾月來,由外鄉輾轉至安夷落戶的流民之屬。

於安夷縣良好的政策下,此時自是安夷縣民。

報名者,需要有鄉吏保舉,提前錄好姓名。

考試入場前,不得私帶考試無關者,另有十幾名縣吏在場加以監督。

且要行此事,於大漢其他郡縣,阻力或是巨大,但對安夷縣來說,卻不存在這些問題,只是讓外人感覺有些新意。

吏試當日。

劉釜清晨洗漱鍛鍊,便來到了新建的縣學之所在。

當劉釜到達時,能看到四名治獄吏牢牢的守衛在門口,門口尚有一人身高七尺三寸,長著一雙朝天的鼻孔,正是劉釜任命的本縣文無害郝踐垂手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