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趙似的發現(第2/2頁)
章節報錯
真是敗家孩子!缺少現實社會的毒打!
自己把這小子狠狠地訓了一頓。看章回、聽說書都聽魔障了!以少勝多,為什麼會被史書記載,被大家交口傳頌?就是因為它太少見了。
大家只看到這些極少數的特例,卻看不到史書上成百上千的以多勝少的正常戰例!以少勝多,只是處在劣勢下,孤注一擲地奮力一搏,獲勝機率低、風險高。
現在大宋國力昌盛、軍力充裕,用得著去犯險嗎?
缺教育!看來把他們帶出來見見世面,是非常正確的。
不過調集這麼多兵馬,耗費的錢糧卻是海量的。
步軍從河西調過來,後勤也靠河西走廊支撐,所以不敢跑遠,大部分兵力放在高昌,在那裡攻城、清剿和安撫地方。
馬軍主力從青龍、玄武、白虎三旗抽調的,沿著草原,一路向西,翻過金山、越過也兒的石河,沿著葉密立到阿力麻裡的草原,來到七河地區和楚河流域。
他們從各自駐地出發,前一段路程,由沿途的牧民供應,給“飯票”—銀圓劵就好。這些牧民可以拿著這些飯票去千戶那裡抵賦稅,或者去集市買東西。
三旗騎兵彙集到靠邊界的某一處,開始領取牛羊——都是從附近的牧民那裡徵集的。各旗宣徽院承宣司會補償給他們。
牛羊到位,再去附近的城鎮領取茶葉、糖、鹽、火柴、麵粉等物資。十幾年來,大宋在北三旗建立了十幾條商路,修築了數百座城鎮。
這些城鎮最大的功能不是聚集居住,而是這一地區的轉運中心、貨棧倉儲和集市。
被徵集的騎兵就近從附近城鎮的貨棧倉庫裡領取物資,然後按照正戶、甲戶、百戶、千戶分別編製成班、排、連、營、團,最後組成一個個騎兵師。
騎兵師就這樣趕著牛羊,架著高輪馬車,如同部落遷徙,浩浩蕩蕩地向西前進。最遠的青龍旗黑水地區的騎兵,西征大軍最後一支騎兵團,花了五個月時間——中間在金山地區貓了個冬,趕在天啟十七年春天的時候,趕到了楚河地區——預定的戰場。
去年進攻高昌國時,包括石家兄妹等人都覺得很亂——其實也不亂,只是他們不清楚宋軍的作戰模式——騎兵師到了一個,就往戰場投入一個。
在大宋龐大又嚴謹的戰爭機器裡,沒有任何一支隊伍會延誤,也不會有誰敢延誤。前敵指揮部只需要按圖作業就行了——把不同戰區劃給不同的騎兵師,任務目標定好,開幹!
前指用嚴密和通暢的戰況反饋,監控著整個戰區,把資訊分享下去,時不時協調各戰區的配合...
你看著亂成一鍋粥,人家卻覺得有條不紊,井井有序——不知演練過多少回,熟練得不能再熟練。
趙似一邊看著,一邊琢磨,很快,佔去半面牆壁的地圖,密密麻麻插滿了標識。他察覺到哪裡不對,轉過身來,走到另外一間寬敞的房間裡。這裡有一張巨大的沙盤佔去半個房間。
按比例模擬實際地形的沙盤上,也插滿了紅綠色小旗。
看到趙似走進來,參謀們都讓出一條路來。
正聚在一起商議事情的白崇虎、楊宗閔等人連忙圍了過來。趙似指著沙盤,頭也不回地問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塞爾柱聯軍,有些不對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