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東閣議事(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首先官家挾三大功之威,天下沒有哪一股勢力敢拂其鋒芒。其次西夏、北遼已滅,大宋沒有外患之憂,內部就算出些亂子,也不用擔心內外勾結。
所以從天啟十一年,蔡卞帶著新一任內閣上任以來,新政開始向改變麵餅分配方式進行了。雖然前期只是溫吞水,徐徐圖之,但相關利益集團都不是傻子,早晚都會察覺到,新政的手開始從他們的口袋裡掏錢——讓他們少分錢,就等於從他們口袋裡掏錢。
廢除職田,就是非常關鍵又帶有試探性的一步。
在這種情況下,地方非常有可能出現大的亂子——上次新政延續王荊公的校舍新法等科舉變法,讓文人士子、世家子弟們做官之路變得更難一些,就出現以佛門信徒為代表的民亂。現在直接嗆到他們的肺管子,怎麼可能不會有異動?
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必須有一位中樞派遣的大員,總領郡事。一旦出現意外,能夠當機立斷,把叛亂扼殺在萌芽狀態,把因此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
身為反方代表的範純粹,當然能看到這點。但是身為溫和保守派的領袖,他還在堅持真宗先帝開始的祖宗之法——異論相攪。
此前的異論相攪,是大臣士大夫們在朝堂上各持不同的政見,從而互相制約,維護著皇權的威嚴。但是造成的結果是朝堂上黨爭激烈,中樞政令難以得到徹底地執行——大家都忙著黨同伐異去了,哪裡還顧得上理政撫民?
官家即位以來,基本上摒棄了“異論相攪”,透過各種手段,對官吏進行大改造,“統一思想、團結一心”。進而使得天啟年間的官府執行效率,遠超歷代先帝。
但是君意帝心,自古以來都是一樣的。
官家透過官制改革,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即細化明確了各機構和官吏的職責,又透過各有司互相監督和制約,達到鞏固君權的目的。
從“異論相攪”的政見制約,直接進化到“各司其職”的權責制衡。
經過近十年的執行和完善,範純粹為首的溫和保守派們,已經非常認可這一種進步。現在又要改變,他們認為大可不必。
保守派之所以被稱為保守派,就是因為他們力求穩定,不願意過多地變化改進,從而引發未知的風險。
蔡卞看到正反兩方已經表明態度,他掃了一眼眾人,問道:“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儘管說來。”
在座的一一發言,基本上不是站在正方,支援新設一員方伯,就是站在反方,反對新設,維持現狀。他們只不過給各自支援的論點,再多增加了幾條理由而已。
曹鐸是站在正方的,他暗自估算了一下,正反雙方支援的人數差不多,勢均力敵。如此一來,這項議程算是僵持不決了。
但是內閣會議上,最好不要出現這種情況——各大學士、學士們都有要職,政務繁忙,能抽空參加內閣會議實屬不易。能當場議出結果的,最好能當場議出來。
這種情況,就能體現出內閣會議主持人——太宰的能力。
一般有爭議的議程,他都會先與司徒、司寇先商議一番,各自達成一致意見,然後再分別與其他閣老談話,聽取意見,或採納或勸說,幾經磋商,達成基本一致,或者爭取到多數人同意,這才擺到內閣會議上討論。
只是這項議程是官家突然提出來的,蔡卞無法提前與閣老們溝通協商。不過他對現在的結果,心中早就有了預料,想要解決爭端,必須讓某人出聲。
於是蔡卞轉向某處,開口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