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東閣議事(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聽完蔡卞的話,曹鐸第一個念頭不是去想各郡增設一員總領的利弊,而是在想,這麼重大的事情,官家為何不親自與會跟大家商議?
以前他最喜歡跟群臣討論這些遲疑不決的問題,各抒己見,甚至還叫它“頭腦風暴”。
怎麼這次卻只是叫太宰蔡卞帶著大家議一議?官家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身為趙似的總角之交,一直都是親近的臣子,曹鐸細細想了一會,突然想到了一點。
會不會是官家認為自己在場,很容易影響大家的思緒。以前大家確實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但是隨著滅夏平遼和定大理,國勢日見昌盛,官家的權勢也日漸威重。
章惇、蘇轍、範純禮、韓忠彥、許將等一批老臣相繼去世和致仕,隨著這批最早仁宗皇帝時入仕,經歷數朝起伏的老臣們的離去,朝堂上敢直言駁斥官家的大臣,越來越少。許多大臣,包括自己在內,首先考慮的是官家對這件事的態度,再以此為依據去做出抉擇。
官家應該是意識到這點,所以儘量不親自出席東閣會議,讓群臣們無所顧忌地儘可能地發表意見。
其他的閣老也多半想明白了其中的玄機,靜待了半刻鐘,有人開口了。
“某覺得,應當設立一員方伯,總領郡事。眾所周知,我大宋疆域廣袤,超越漢唐,腹地設郡二十有餘。每郡州縣又有若干,百姓百萬計。中原、東南還好說,地勢平坦,河網密佈,往來便利。但是還有諸多郡地形複雜,交通不便。”
最先發言的是張叔夜。
“某做過地方官,知道地方的情況,錯綜複雜,千頭百緒。山洪水災,嘯聚山林...各種突發事情層出不窮。這個時候需要有人當機立斷。只是現在各郡三司各司其職,職責分明,這是好事。但是一旦出現意外,恐怕也會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如果是這樣,某擔心事態蔓延,一發不可收拾了。”
議事堂裡擺著的座鐘嗒嗒作響,就像是某種樂器在敲打著節奏,催促著某位角色趕緊上臺。
靜了幾分鐘,範純粹說話了。
“每郡三司分立,各司其職,起初大家並不贊同,覺得過於繁瑣細緻,有繁政累民之嫌。可是實際執行起來,我們才發現,監督官吏的關鍵在於職責清晰。什麼衙門,該做什麼事。什麼職位,當盡何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能有問題找到負責衙門和具體責任人,而不是像以前,查來查去,最後和稀泥了事。”
“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有的地方偏遠,如設立一員,總領郡事,三司之權盡攬與其身,恐有難料之事...所以老夫認為,三司分立,不失為良策,當延續不變。”
事態很明顯,張叔夜身為正方,支援新設一員,總領郡事,統轄三司。理由是地方事情錯綜複雜,應當有大員坐鎮,手持臨機處置之權,好應對各種突發事件。
範純粹則是反方,他的理由是如果有地方大員總領三司,有便宜行事之權,很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兩人話雖然說得光面堂皇,但在座的眾人都聽懂話語裡的另一層意思。
張叔夜顧忌的是新政開始進入“深水區”,可能在地方上引發的危機。
新政以前的諸多舉措,一是拼命做大面餅,大家都有的分,且分得更多;二是嚴厲打擊徵收賦稅的諸多劣行,杜絕百姓繳納十分稅,朝廷只收到四分,貪官汙吏和相關人員分掉六分的情況。
種種舉措,都在儘可能地避免侵犯文官、世家等利益集團的利益,同時在做大面餅的情況,使得他們分到的那一份比以前更多些。
正是因為這些舉措,使得元符三年以的新政雖有波瀾,但是沒有大的波折。在穩定的環境下,大宋國力才得以迅速增強,進而可以支撐起滅夏、平遼和收大理的諸多戰事。
現在,力推新政的大臣們都知道,確實已經到了更進一步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