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宋職田養肥了誰(第1/2頁)
章節報錯
船艙裡只剩下趙似、宇文虛中和葉遜三人。
“範寶印的話,你兩人怎麼看?”
“言之有物。”葉遜答道。
“陛下,聽了範寶印的話,臣終於明白陛下為何要再行官制改革了。”宇文虛中答道。
“沒錯。此前的官制改革,只是第一步。溫水煮青蛙,讓天下的官吏們一步步地適應,我們一步步地往前走。王荊公的變法,過於激烈,引起反彈太大,引以為戒。”
趙似說道,“下一步的官制改革,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地方機構和制度改革,二是職田改革。”
宇文虛中連忙拿起紙筆,開始記錄起來。
“中樞機構和制度,經過十年改革和調整,基本上已經定型,剩下的就是配合地方機構和制度改革做些微調。比如都察院拆分成左右兩院,監察院和檢法院,分別由左右都察御史執掌,與大理寺並行,統歸門下省。”
“地方州縣簡化機構。範寶印提出只設六個局,民政、財政、銓政、文教、警事和庶務,正合朕意。州縣原則上只設這六個局,到了郡府,可以增設兩到四個廳。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制度上也要完善。”
“吏部職責分成三大塊,一是官員招錄和培養,由尚書省直屬、吏部代管、都察院監督的翰林院負責;二是官吏考成遷黜的銓政;三是編制。”
“編制?”宇文虛中和葉遜以前聽說這個詞,但是今天聽到官家鄭重其事地提出來,感覺跟自己理解的大所不同。
“是的,編制。任何機構,其所屬的官吏,只要從朝廷拿俸祿和經費的,必須有編制。縣、州、郡三級官府,設定多少機構,每個機構定額多少官吏,必須經由尚書省的編制總署稽核批准——吏部尚書兼任編制總署都署。”
“當然了,縣一級的編制,吏部授權給郡編制署負責。而郡編制署都署由左佈政副使兼任。”
宇文虛中和葉遜聽出來了,官家對編制比官吏管理卡得還要嚴。官吏考成遷黜的銓政,州縣級的,可以授權給郡府管理,但是州一級的編制,卻被尚書省收了上去。
“剛才範寶印說縣御史不作為,對縣政弊端無法起到監督和釐清的作用。這裡有御史昏庸、失職等原因,也有職權不清的原因。所以郡按察司改革,分按察左使和右使。左使負責按察司全面工作,右使專管官吏監察。”
“州縣分設檢法左御史和監察右御史,由按察司直接委任和管理,負責各司州縣的檢法和監察職責。”
“陛下,那大理寺的判事官呢?”
“大理寺也微調,大理寺正卿設七名,由朕親自任命。領大理寺推丞、斷丞若干,分管一區,核稽終審,重要案件以合議為準。各郡的總判事官為大理寺少卿,由大理寺直接下派,負責執掌各郡判事院,再委派或指定州判事院、縣判事所的推丞、斷丞和司直。”
宇文虛中驚訝地問道:“陛下,你這是要確保大理寺的獨立性?”
“是的,大理寺是裁判,不保持獨立性如何確保它的公正性?沒有公正性如何聚集威信?”
“臣明白了。”
“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各有自己的編制署,確定各部門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度支部以及郡財政廳根據這些編制發放俸祿和經費。所以官制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廢除職田、完善編制制度。職田不除,後續的預算制度就不好推行。”
說到這裡,趙似走到窗戶邊上,看著外面的景色。這是一條運鹽的小運河,兩邊是寶應縣的鄉村田野。
“太祖太宗皇帝沿襲前唐舊制,繼續職田制。短短數十年,‘官吏不務至公,或差遣之間,徇於繞竟,或橫斂之間,害己人民’。不僅官員更容易怠工,還傷害了百姓的利益。所以仁宗皇帝在天聖年間曾一度廢除職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