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尚書省宰臺調整,蔡京補位為右僕射,計部尚書被張國康接任。

常安民是元符二年秋就跟隨趙似入西北,算是潛邸從龍老臣。對趙似的用人思路比較瞭解。只要他對你得才幹和品行認可,幾乎是毫無保留的信任和重用。

比如總領國政的太宰章惇,主政河北的張叔夜,以及主政河東的自己。

官家對蔡京如此使用,常安民察覺出有些不放心的意思在裡面。計部如此重要,完全可以讓蔡京以右僕射兼任計部尚書,算是名副其實的計相。

偏偏官家不如此安排。又聽到剛才一番對潁叔公的感嘆,常安民幾乎可以明確自己心中的懷疑。

再想到一些傳聞,常安民心裡有數了。

看過解池後,趙似轉身離開。

往遠處馬車走去的路上,趙似突然問常安民。

“希古先生,你去了吏部,河東郡守可有合適的人選?”

常安民遲疑了一下。

官家如此問,別人或許只敢回答一句:河東郡守位高權重,臣不敢妄議,請陛下乾綱獨斷。

但常安民熟知官家的脾性,如此發問,其實也在對自己做一番考究。

主政一方,除了妥善處理政務外,還要留意提拔和培養人才。你把河東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卻沒有在這裡發掘、培養和提拔一批人才出來,對於官家來說,也是不合格的。

“回官家的話,臣舉薦參知河東布政司事,兼太原州知州李復李履中。”

“李復李履中?”趙似覺得這個名字很熟悉,像是在哪裡聽到過。停下腳步在腦海裡搜尋起來。

“朕記起來了。元符二年,朕奉皇兄詔書巡察沿邊五路,他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經略安撫司機宜文字。”

“陛下過目不忘,確實就是他。李履中是長安人,負奇氣,喜言兵,與書無不讀。元豐二年中進士。五年(1082年)攝夏陽令。元右、紹聖年間歷知潞、亳、夔等縣州。陛下領軍河湟大捷後,李履中論功遷知陳州。”

“天啟二年,臣接任河東,想起此人。元符二年,臣隨陛下入西北,處置幾起大桉,與他交往甚密,知道他的才幹。所以向尚書省請調履中為太原知州,去年遷參知河東布政司事。”

地方官制幾經改進,現在在郡一級,布政使是郡政主官。同知布政司事是他的第一副手。兩到三位參知布政司事也是副手,排名靠後,各管一攤。

太原州是郡治所在,又是直隸州。知州再加參知布政司事,這位李復等於是河東的第四把手,僅排在常安民、同知和管錢糧賦稅的參知之後。

趙似點了點頭,隨即安排道:“叫他到新絳縣等朕,再隨駕一起回太原。”

常安民馬上應道:“喏!臣馬上快馬去太原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