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洗盡青衫輦路泥(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趙似站在一片湖水岸邊,舉目望去,遠處中條山叢山疊嶺,連綿不絕。近處水波盪漾,深藍色的水面時不時現出一堆堆的雪白色。
“這裡就是解池?”趙似問道。
“是的陛下。”常安民答道,“鹽池東西七十里、南北七里,方一百二十里。深而不流,水出白鹽,自然凝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
他指著東邊說道:“陛下,鹽池分東西兩個大池,以及永小、金井、賈瓦、夾凹、蘇老、熨斗六小池。製鹽多依賴東池,它內有一條黑河,被稱為‘鹽母’。橫貫東西,下接鹽層,滷水充盈。接其滷製鹽,顆大粒白。”
“陛下,從周穆王到前秦,這裡一直是中原以及西北地區用鹽主要供給地,史稱大夏之鹽。只是現在海鹽昌盛,尤其是官家實行新鹽法後,兩淮的海鹽,深入中原、河東和秦川。海鹽品質比夏鹽好許多。現在這解池有些沒落。”
“沒落也沒關係,生產力發展,交通便利,更好更便宜的海鹽進入到百姓家中,也是一件幸事。只是這裡的鹽戶要好生安置,不能讓他們絕了生計。”
“官家體恤百姓,是大宋之幸。”常安民先恭維了一句,“解池原本有鹽戶四千六百七十九戶。到今年,已經減少至兩千九百四十五戶。那一千多戶鹽戶,被分流至太原狐堰山鋼鐵廠、垣曲銅礦和上黨水泥廠。”
說到這裡,常安民又解釋了一番:“陛下,這些鹽戶世代製鹽,按照秘書省的分類,屬於產業工人。他們也確實不會種地,就算分田地給他們,也不知道如何入手。所以臣同布政司的同僚們商量過,分流至這幾家工廠,繼續做產業工人,比做農夫要合適。”
趙似轉過頭來又問道:“後續你們做過跟蹤調查嗎?這些被分流的鹽戶,進入到各工廠,情況如何?”
“頭三月我們做過跟蹤調查,分流鹽戶有兩百一十多戶出現不大不小的問題,有六十餘戶出現比較大的問題。我們都一一解決了。再後來就沒有跟進了。”常安民答道。
“希古先生,朕記得你沒有進成均大學國政學院和彝倫館學習過,怎麼知道這些新出來的行政措施和流程?”
“回陛下的話。臣確實沒有進這兩處學習過,但臣從大理寺轉任河東後,真的很想進去進修。只是陛下和朝廷把河東民政交付給臣,不敢懈怠,也抽不出身來。於是臣就託京中好友,把國政學院和彝倫館的教材,給臣寄了一份過來。閒餘時間就拿出來好好看一看。”
趙似盯著他看了好一會,長嘆可一口氣:“要是朝中多些希古先生這樣的大臣,何愁天下不宴清?”
“陛下繆讚了。”常安民連忙謙虛地答道。
趙似又把目光轉到解池上,想起了什麼,感嘆地說道:“解池,在滅夏戰略上,出了大力。夏國出產,除了牛羊皮毛和部分藥材外,鹽要佔很大一部分,供應了西北諸州縣。”
“元符二年秋,朕時為簡王,與西夏開戰,然後奏請皇兄,封鎖宋夏邊境。當時夏國的鹽巴,為西北諸州縣必需,輕易斷不了。朕與時任陝西路轉運使的潁叔公(蔣之奇)商議,增加解池的鹽巴產量,暫時緩解了西北諸州縣用鹽所需,頂住了對夏國食鹽的封鎖。”
“而後,蔣公又遣人去收復的西海,開拓鹽田,出產食鹽,進而解決了河西、隴右州縣以及朱雀旗各千戶的用鹽。使得西夏的食鹽更難進入宋境。如此一來,封鎖西夏的戰略得以完美執行,西夏國力被最大限度地削弱。解池功不可沒。”
趙似隨即又感嘆道:“潁叔公,長於理財,善治漕運。朕準備用他為右僕射兼計相。可惜他年事太高,元符年間主持西北轉運之事,已經耗費他的精力。天啟年後,連求了數次乞骸骨。朕苦苦挽留,請他為成均大學左司業兼管仲學院山長。”
“這次朕離京時,還特意去看了看他。身體越發地不行,已經辭去一切職位,在家養病。唉...”
常安民聽到這裡,心頭一動。
現在的計相是計部尚書蔡京。這幾年來,主持了鹽糖酒茶改制,商稅關稅改革,搜錄田地等一系列稅政大事。使得賦稅增加、國庫充盈,能夠支撐去年的滅夏之戰。
尚書省十位尚書,就他風頭正勁。正旦以滅夏之戰論功行賞,蔡京得授正二品金紫光祿大夫勳位。
曾經有段時間,傳出他是接任太宰之位的候選人,雖然排在他弟弟蔡卞、中書省司徒蘇轍、樞密院使許將之後。但是能並列此位,已經很說明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