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長為東風春作主(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元慶遲疑了一下,答道:“李官人,能不能回本獲利,在下也不大清楚。不過當初看《長安時報》和《商彙報》的說明報道里,應該能回本獲利。”
“哦,那報紙上是如何說的?”
“直道修好後,直接收費, 按每裡多少錢收。李官人,我們坐的這清遠關到邠州的頭等座,一個人的票價是七十四貫。”
“七十四貫?這麼貴?”李青鸞嚇了一跳。
宋國救濟貧困百姓的標準是“每人日給錢二十”。所以一般百姓,五口之家的每天開支最少在一百文左右。
她這一趟車錢,足夠百姓一家過活兩年的。
一人七十四貫,兩人就是一百四十八貫。從清遠關到邠州, 大約六百里路, 按照上車時所說, 中途換馬不換車,日夜兼程,朝發夕至,一天即可趕到。
一天即可趕到?!!
如此迅速,兩人一百五十貫錢,倒也似乎值得。
“張公,光靠拉客就能回本獲利?”
張元慶搖了搖頭,“李官人,那肯定不夠的。這直道修建時需要成本,修建後每日維護也需要成本,光靠這點客運,那能回本獲利?而且清遠關到邠州這條直道,不是熱線, 往來的商旅不多。我們也是趕巧了,正好遇到了這一班馬車。”
李青鸞指了指對岸的路上在疾馳的貨運馬車,“不是還可以運貨嗎?”
“李官人,確實沒錯,這條直道還可以運貨。除了運往清遠關,出口我夏國的貨品,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供應邊軍的物資。聽說軍用物資的運費要便宜些,不過算下來,也足夠維持這條直道的維護成本,略有盈利。回本獲利的時間會久些。”
“但是京兆府經咸陽、岐州、隴州到秦州的那條直道,卻是財源滾滾。它是在秦漢前唐的隴右故道的基礎上擴建的,現在成了黃金之道。往來西域、河西、隴右的商賈們在那條路上奔走,大批貨品在這條路上運輸。”
“經鞏州通往蘭州的直道還在繼續擴建,將來會分成兩路,西路延伸去湟、鄯等州。北路沿著喀羅川,直上涼州,再從那裡向西直至沙州。聽說那條路上的貨運馬車,都要提前一個月預定。”
李青鸞闇然神傷,河西之地的丟失,是夏國最大的痛,也是它轉衰的關鍵點。
“天啟二年正旦,河西諸州奉土,悉數歸附宋國。置河西都護行轅——聽說今年要撤消,改為河西郡?”
“是的李官人,原本說是天啟四年才改郡,不知為何提前一年改了。河西、西海、隴右三郡一起改。”
聽了這個訊息, 李青鸞靜靜地想了想,然後問道,“張廣順那裡沒有什麼訊息嗎?關於我夏國的部署訊息?”
“沒有。”
“一點都沒有。”
聽到這句追問,張元慶心裡緊張了一下,停下來想了想,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表功話題。
“廣順聽一位軍情偵查局的舊故無意間提了一句,說夏國有位名叫峨眉峰的人,給宋國提供了很多訊息。他後來去打聽了一番,打聽出一些眉目,只知道在我國中樞要害位置,具體還在打聽。”
“峨眉峰?”李青鸞揉了揉眉頭。
現在夏國願意為宋國當內應的人太多了,除了那些漢官,就連党項、回鶻貴族也靠不住了。一座峨眉峰不算什麼,李青鸞擔心的是有連綿不絕的群山。
“回去再查吧。”李青鸞搪塞道,“宋國盡收河西諸州,又吃下居延海,西可透過沙州與西域各國通商;北可透過阻卜克烈部與漠北做生意;南邊...”
說到這裡,李青鸞語氣有點惶然,宋國怎麼突然開疆擴土出這麼大的地盤。
“盡佔烏斯藏、波窩、納古(阿里地區)、麻域(克什米爾東部)之地,大部編入朱雀旗七翼十四個萬戶,其餘設二十七個宣慰、安撫使,以做羈縻。現在朱雀七翼十四個萬戶,十幾萬騎兵,枕戈待旦,虎視泥婆羅、大理和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