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長為東風春作主(三)(第2/2頁)
章節報錯
“是啊,”張元慶也忍不住感嘆了一句,“以前大理國以為天高地遠,對宋國不甚恭敬。朱雀七翼滿編,波窩墨脫等地十一個土司成立,馬上就變了臉。今年正旦,大理國主段正淳派出世子段和譽為正使,以及國相高泰明之弟、刺史高泰運為副使,出使開封城...”
張元慶想了想,“應該沒有走。他們最是崇拜東坡先生,遇到他仙逝,肯定不會急著走了。”
李青鸞卻沒有做聲,她似乎想到了什麼。側著頭沉思著,臉色越來越難看。
“宋軍已經強大到這個地步,怎麼可能還會對我大夏坐視不理?以前大夏縱橫河南河西,趙十三就敢用兵,大打出手。現在我大夏困坐河南方寸之地,他趙十三反倒講起仁慈來,不敢用兵了?”
說到這裡,李青鸞語氣有些不善,“張廣順,在樞密院那麼要緊的位置,真的一點訊息都沒有聽到?他——該不是有了二心了吧?”
張元慶額頭上有了點點汗珠,連忙解釋,有些慌不擇語。
“不會,絕不會!廣順的親人全在夏國,怎麼會敢忘記陛下和郡主的恩德呢。”
李青鸞靜靜地看著他,等待他的下一句話,眼裡的神情冷徹入骨,彷下一句話如果不對,就把他直接從這疾馳的馬上丟下去。
“廣順在樞密院真得沒有打聽到宋軍對西夏的部署。這兩年,宋軍來回地調動,有攻取居延海的,有肅清黃頭回紇、草頭達靼的,有進軍烏斯藏的,真的沒有對我們夏國的動兵訊息。彷佛這兩年,開封城裡的那位官家,忘記了西北的夏國。”
聽完張元慶急急忙忙地解釋,李青鸞不動聲色地問道:“為何我得到的資訊是宋軍這兩年調動頻繁,尤其是西北三軍,變動極大。”
“郡主...李官人說得沒錯!天啟元年,河北敦輿山起事後,宋國境內烽火四起,河東潞州,齊魯琅琊,淮南廬陽,江東宣城,浙西衢州,接二連三地發生民亂。宋軍四處抽調,不僅西北三軍,河北河東三軍,也被抽調了不少去鎮壓。”
“這麼多民亂?”李青鸞沉吟地說道,有些不相信。
“李官人,其實吧,根源還在檢地上。雖然趙官家言明,自己申報田地,以後照章納稅,可確保無恙,傳至子孫。可是誰也不甘心,以前隱稅的田地現在全要繳稅,裡外裡少了多少錢糧。可是他們也知道趙官家剛烈,不敢明著來,所以...”
“所以就扇動各地百姓起來鬧事?”
“是的。也不知道這些人平日裡哪裡找的人脈,居然籠絡到釋門、拜火教、彌勒教、白蓮教。地方上居心叵測的人都被他們找到,然後給錢給兵甲,唆使著起兵鬧事。他們只知道趙官家性情剛烈,卻不知道這一位還眼尖心狠手毒。等著這些人出頭,好一網打盡。”
李青鸞才懶得管那些人的死活,她關心的是宋軍的調動。
“宋國腹地的官兵就如此不堪大用,還需要調動邊軍去鎮壓民亂?”
“李官人,宋國承平百年,除了西北,就連京畿、河北的禁軍都破爛不堪,何況東南那些富庶安平之地,早就不堪使用了。趙官家就是趁著這次機會,一石數鳥,即剷除反對新政的地方勢力,又對東南各地的禁軍進行徹底整編,還震懾了其它地方對新政心有怨恨的世家大戶。”
“難道不是藉著這些調兵遣將練兵,好用在我們大夏嗎?”
張元慶無言以對,他甚至覺得李青鸞有點迫害幻想症。
現在趙官家忙著處理內政,哪裡有功夫管境外的事情。他現在推行的新政,比當年王文成公熙寧年間推動的新法還要動靜大,引起的反彈也比那回大,全靠他一力強壓下去。
說不好聽點,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是天下士族一起反抗“暴政”的海嘯,趙官家那裡還有機會去管其它。
李青鸞沒有等到張元慶的回答,心裡一暗,嘆息了一句:“張公,你剛回到興慶沒幾天,又被派了出來,國內的情形,你不大清楚。現在很多人在勸陛下,上降表,自降為藩王,歸附宋遼兩國。”
張元慶臉色一變,“國內情形,已經敗壞到這個地步?”
李青鸞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喃喃地自言自語道:“我打算這次去開封,向趙十三正式提出這個請求。我要好好看一看,他對我大白高國的真正用意。”
張元慶聽到這裡,微微一愣,很快明白李青鸞話裡的意思,默然不語了。
陽光從窗外投射進來,映在兩人臉上,一會明亮,一會陰暗,不斷地閃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