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調集軍隊南下,協助天南軍團對抗阿曼王國士兵!”

這四條內容,既有權利也有義務,基本囊括了整個招安條件的最主要內容。其他無關緊要的條款還有足足幾十條前後寫滿了好幾頁紙,但不管是方安還是陳武都默契的沒有理會。

只要敲定這些,剩下的都可以隨意取捨讓步。

其實,在進入大青關之前,方安擬定的條款還有一條,那就是太平軍必須要讓出大青關。帝國的底限是,大青關內一定要被帝國掌握,當然為了不刺激太平軍,具體駐軍數量可以商議。作為交換的代價,帝國直接下達聖旨,讓出登州。

現在登州既然已經失陷了,這個交換自然沒了意義。自覺想不出其他能讓陳武退讓的方安,只能臨時決斷將這一條刪去。

這也是無奈之舉。

“不妥!”

這個條件,在帝國看來已經是誠意十足,但跟陳武的心理底線差的遠了。他毫不猶豫的道:“第一點,太平軍並無異議,第四點也可商量。但第二第三點,太平軍絕不會同意!”

啊?

方安微不可見的愣了下,差點懷疑自己聽錯了話。

陳武的反對,在他的預料之中。所謂討價還價嘛,就算心裡滿意,多半也要繼續往上抬價試一下,何況招安這樣的大事。但方安跟朝臣預想中,陳武最堅持反對的應該是第四點,這樣才好左右逢源。沒想到的是,陳武在第四點上居然表示“可以商量”,反而是第二第三點表達了強烈的反對。

太平軍這是什麼意思?

真的願意跟阿曼王國的大軍對抗?

方安心裡揣測著陳武的想法,如果真是這樣,那對帝國來說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好訊息。可太平軍真的有那麼傻有那麼好心?

當然,內心驚訝歸驚訝,他表面上還是禮貌的請陳武繼續發話。

就第二三點而言,帝國是有底線的,他提出的這點只是己方的報價,並非絕對不能讓步。

“首先是第二點的賦稅!”錢糧是一支軍隊得以維持的根本,更是他統治松江的基礎,自然不能輕易讓步。“松江郡的所有財政,只象徵性的繳納一筆,其餘全部截留,用於地方建設和維持軍隊開銷。”

至於具體數字,好看點就給個花頭,不想講究的乾脆給一金幣。

帝國只要好意思收,陳武就絕對臉皮夠厚好意思給。

“這不可能!”

一個地方連賦稅都不交,跟**的王國還有什麼區別?更何況,松江富饒天下,是帝國最富有的幾個州郡之一。像原山郡寧海郡之流,綁到一起再翻倍,都比不過鬆江每年繳納的錢糧。

方安適當讓步道:“軍隊的餉銀和盔甲武器,帝國中樞都可以撥款。只要整編後上報一個數字,軍部自然會足額下發,無需將軍費心。”

所以呢?太平軍的軍隊規模就被帝國摸得一清二楚,受限於人?

陳武可沒那麼傻,這一點無論如何不會答應。

他甚至明確的告訴方安,這一點帝國如果不讓步,兩邊就沒得談。

一番爭論之後,陳武和方安各讓了一步。太平軍取消先前的賦稅標準,轉而每年向帝國繳納一百萬金幣二十萬石糧食。取而代之的是,剩餘的收入全部歸於松江自用,帝國不再過問。

對於方安來說,這一點無疑超出了出發前的要求,讓他心裡很是為難。但陳武的強硬,以及太平軍已經在事實上佔據了松江,讓他不得不做出讓步。至於最終報回去後,中樞能否透過,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然而,第二條的讓步,才僅僅只是整個談判的一個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