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司機已經不想走了,看他那即將要報警的模樣,為了避免麻煩,我們下了車。

下車以後,徒步進了山,走了三個多小時的山路,把我走得快吐了,才終於看到了村子。

根據劍客的指引,我們走到了村子內。

到了這裡,劍客又指使我們朝山裡走,但這次就沒那麼順利了,我們剛想進山,居然村民被攔住了。

村民和我們溝通了一下,見我們執意要進,他居然開始叫人,圍了幾個村民過來後,他見控制住我們了,就讓我們等著,他要去找族長過來。

族長一溜小跑,跑過來第一句話就是:“兩位,那後面危險得很,你們千萬別去。”

他也不顧我們願不願意聽,自顧自的就講起來了。

原來,進山以後只有一條路,那條路通往山頂,山頂是個寺廟。

這個寺廟沒有名字,但因為位置正好在頂峰旁邊,每天日出時照不到太陽,但日落起,一直到日落結束,寺廟都會享受落日。

所以附近的村民們管寺廟叫落日寺。

早在一百多年前,那時候還是民國時期。

落日寺香火鼎盛,可以說是遠近聞名,寺裡僧人眾多,附近老百姓都願意去燒香祈福。

後來日子不好過,林楠附近山匪四起,以劫掠為生,搞得百姓們苦不堪言。

所謂仗義每多屠狗輩,村民們便自發組織了抵抗民兵,和山匪開始周旋。

一開始,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先輩們還真殺了不少山匪,但後來還是被山匪找到了村子。

山匪的裝甲車,開了進來。

一夜之間,村子只留下了一支血脈。

姓秦的七八十口人,因為當時離開了村子,僥倖在這場戰爭中活了下來。

後來,山匪不知道哪兒去了,秦族人的後代們又回到了村子內開始發展。

但之前的族長留下了一段話,說村裡平日拜落日寺,但山匪進村的時候,一個僧人都沒出來抵抗山匪。

後來的村民牢牢記得這個祖訓,再不給落日寺上供。

神奇的是,落日寺自己是沒有產能的,但每日晨鐘暮鼓還是沒停過。

之後過去了幾十年,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來了。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些窮途末路的村民們便自發的組織起來,想要進山看看能不能找到什麼寶貝。

這一批人,進去了以後就再也沒回來。

又過去了幾十年,隔幾年就會有人不聽勸,要進山去找寶貝發財,但無一例外,全都沒有回來。

唯有那悠悠山間的晨鐘暮鼓,從來沒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