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忘了麼,還有西域。”杜如晦道:“以陛下的心性,斷然不會放過那些地方。”

“可是,總該稍微停一停吧。”房玄齡遲疑道。

“這一點,陛下已經意識到了。”杜如晦道:“若是換做以往,陛下不會考慮這麼快就滅掉新羅三國,這次成功之後,兩三年內,朝廷應該是不會興兵征戰。”

“那就好。”房玄齡道:“雖然我朝兵精糧足,但是一直打下去,不給喘息的功夫,遲早還是會捉襟見肘,能休息一兩年,想必情況會好轉很多。”

“對的。”

房、杜二人所聊的,李智雲也早就考慮過。戰爭太多,難免會出問題,接下來的一兩年內,李智雲已經決定要休息一二,暫時不會對外征戰。

反正,現在帝國最強,想打誰就打誰。唯一有點問題的,可能就是吐蕃那邊。因為要對付吐蕃,必須要讓士兵適應高原氣候,這個急不得,只能等伏俟都督府那邊把士兵給練出來。

再者,李智雲要是這麼快就打掉所有能打的,那麼刀槍入庫之後,軍隊戰鬥力難免不會下降。

還是要保持一定的征戰次數,一邊可以給武將立功機會,另一邊也能保證軍隊戰鬥力。此外,則是擴張了,不斷的擴張。

眼下大臣們都已經覺得皇帝武功極為強盛,不僅隨著先帝掃平亂世反賊,還滅突厥、滅吐谷渾、滅高句麗,足以稱得上是武功極盛,完全沒必要繼續讓帝國將士征戰。

但是李智雲卻不這麼想,渭河工坊那邊的規模越來越大,開發出來的機器也越來越多,要不了多久,頂多二三十年,工業就會出現大爆發。到那個時候,他必須要給帝國商品找到傾銷地。周圍的番邦原本是很好的選擇,但是不行。

為什麼不行?

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對帝國安全有威脅,而且帝國也必須要抓他們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所以不行。

那麼,李智雲只能將目標放在海外,他要讓帝國對外擴張變成帝國不得不做的事情。

等到船隻也進行工業化改造之後,就是帝國揚帆遠航之時。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海外擴張時代,李智雲現在要做的就是先掃平所有可能會對帝國造成威脅的番邦,然後用番邦人完成資本積累,等到工業知識積蓄到飽和狀態,大爆發之時,就是科技日新月異之日。

或許是二十年,或許是三十年,或許是五十年。到那個時候,無論是誰,都無法阻止帝國的擴張腳步。因為,這是大勢。誰違逆大勢,誰就會被碾壓。

李智雲現在要做的,就是給兒子留下一個大大的家業,甚至於,他得親手把帝國送上殖民的道路,才能安心。

貞觀九年,註定是要被載入史冊的。

這一年,曾經讓隋煬帝碰壁的高句麗被大唐帝國給攻滅了,這一年,帝國又拓土了,這一年,帝國的發展又上了一個臺階。

時人偶爾會忍不住感慨,自貞觀皇帝登基以來,整個帝國的發展幾乎是一年一個樣子。

三代之治,似乎不遠了。

可他們又哪裡能想得到,李智雲根本沒想過什麼三代之治,他想的很直接,他要讓帝國空前強大,他要讓帝國子民的生存空間空前擴大。

這些東西,他沒有和其他人說過,因為說了他們也會覺得不能理解。

帝國子民這些年一直在增長,但是朝廷的土地卻遠沒到飽和狀態,完全沒必要急著擴張。

作為皇帝,李智雲自然得有著遠超當下的眼光,著眼幾百年之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