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下吳國重要的工作,萬里迢迢來到帝國,當然有重要的目的。

桂國結成同盟,準備圍剿吳國。

吳國當然不能坐以待斃,他也聯絡桂國聯盟之國的敵國。

哪怕無法達成軍事同盟,那也要與這些國家達成基本的信任。

朱大虎放棄這個重要的任務,他前來帝國,就是因為現在歐洲的硝煙味兒太濃。

歐洲各國都在進行軍備競賽,因為歐洲各國天然之間不信任。

軍備競賽一旦開啟,那就無法停下。

吳國作為最先開啟軍備競賽的國家,國內的工業和經濟,都已經與軍功牢牢繫結在一起。

停下軍備競賽,吳國的經濟就會崩潰,吳國的王室會被憤怒的百姓推翻。

繼續進行軍備競賽,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必須要讓戰爭帶來的信心或是仇恨,才能維持龐大的軍工業運轉。

軍備競賽持續,還不爆發戰爭,吳國的經濟也會被拖垮,國內的百姓起義,吳國的權貴將會失去一切。

不只是吳國,歐洲各國或多或少,都已經開啟了軍備競賽。

各國的有識之士,都知道一場席捲藩屬國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但有一個問題,只要沒有解決,哪個國家都不敢擅自開啟戰端。

吳國和桂國就是因為上次的衝突,導致帝國直接洩露。

本來佔據上風的吳國,直接被帝國強大的戰車兵團嚇住了。

吳國不只是沒有取得任何利益,吳王被削爵,吳國還要賠償給桂國幾十萬兩的銀幣。

各大藩屬國都害怕吳桂之戰的情景再現。

雖說各國都簽訂了《建鄴公約》,不會在戰場上使用毒氣彈、鋁熱彈、白磷彈,這種不人道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正常情況下,帝國應該不會介入藩屬國之間的戰爭。

但不瞭解帝國真正的態度,誰都不敢開戰。

帝國真想介入戰爭,理由實在是太好找了。

一旦戰爭開啟,幾個國家組成的聯盟,打得正激烈。

帝國突然插手戰爭,這種情況真的出現,哪個國家都無法承受。

一旦戰爭開始,他們將會賭上所有,投入到這場戰爭之中,只要戰爭沒有勝利者,所有國家都是輸家。

吳國聯絡盟友,很多國家都提出瞭解帝國的態度,他們才會真正的結盟。

不只是吳國及其準盟友想要試探帝國的態度。

桂國主城多國聯盟,他們也不是組建聯盟玩鬧,而是共同應對經濟危機,共同瓜分歐洲的地盤。

這個聯盟也想知道,帝國對於藩屬國之間的明確態度。

吳國與桂國這兩個有著仇怨的國家,這才聯合起來演了一場大戲。

吳國內閣大臣朱大虎可不敢小瞧帝國外交部的官員。

這些人都是他的前輩,他沒有前往吳國之前,只是當時禮部一個晉升無望的小官。

帝國外交部有許多比他還厲害的官員。

帝國讓他與桂國官員趙友坤碰面。

朱大虎一開始想不出來原因,現在想一想,很可能是帝國已經洞察到他們這些藩屬國的想法。

他想到這個可能,緊張的心態立刻放鬆下來。

這確實是可以自圓其說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