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0年(公元1663年),十月十日。

太子蘇蜀坐在汽車內,他看著乘坐各種車輛,前往貢院趕考計程車子。

十月十日,又是一年一度的科舉日。

帝國龐大的疆土與複雜的官僚體系,需要大量的官員。

一年一次的科舉,一次只錄取二百多名進士。

這個數量的官員,帝國還是能夠消化,不會出現冗官的情況。

帝國的公帑有海量的銀幣,官員的工資相對於帝國的稅收,那只是一筆小錢。

帝國只需要付出一點代價,就能把絕大多數人才納入到體系之中,這對於帝國的穩定十分重要。

太子蘇蜀如果沒有任務在身,他會前往貢院監考,代表帝國對於這些預備進士的尊重。

他現在前往外交部,代表帝國接見來自吳國和桂國,這兩個藩屬國的代表。

吳國和桂國的代表,明面上是來帝國,想讓帝國調停兩國發生的矛盾。

他們真實的意思,大部分人都能看出來,調停是假,試探是真。

太子蘇蜀的任務就是在不引起父皇反感的情況下,把帝國的態度清晰的傳達給兩國的代表。

他昨日領下這個任務,請教過父皇的態度。

父皇的態度較為模糊,但還有一定的偏向性。

帝國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恢復經濟活力,完成工業轉型。

藩屬國不搞的天怒人怨,帝國不準備下場干涉。

太子蘇蜀瞭解到父皇的態度,他就準備給這些藩屬國定規矩。

他乘車抵達外交部,負責外交的內閣大臣褚盛,外交部尚書李知恆從外交部出來迎接。

太子蘇蜀等到兩位臣子見禮之後,他吩咐道:「父皇讓我來處理這件事,你們外交部先試探一下對方的要求。」

他簡單明瞭的給外交部下達任務,表示的態度已經非常明顯,這件事情他要親自負責。

褚盛皺了皺眉,卻沒有說出任何反駁的話語。

太子蘇蜀今日的態度有些奇怪,與他之前對外的表述不太一樣。

事出反常必有妖,他這個專門負責外交的事務型官員,可不想摻合到皇室的麻煩之中。

外交部尚書李知恆乾脆的接下任務。

這次的情況,對於外交部來說,是一個極為麻煩的事情。

太子蘇蜀願意把這件事情接過去,他們外交部求之不得。

外交部把麻煩丟出去,才能更用心的做好該做的事情。

太子蘇蜀在外交部的會客廳中等待兩國代表的到來。

他其實不用來的這麼早,但外交部這裡有一些不允許帶出去的機密資料。

太子蘇蜀想要達成他不能說的目的,必須要了解這些機密資料。

他在翻看藩屬國相關的機密資料時,吳國和桂國的代表,在京城火車站碰面了。

吳國內閣大臣朱大虎看到桂國內閣大臣趙友坤,他冷哼了一聲,沒有說任何話。

朱大虎作為常年工作在外交領域的官員,他知道涉及到外交工作,絕對沒有巧合與多餘的行為。

他能在火車站碰到趙友坤,這就表明帝國是故意這樣做。

他不知道帝國這樣做的緣由,只能在心中不斷推測。

他直到坐上汽車,準備前往帝國的外交部,都沒想明白帝國這樣做的原因。

朱大虎就不在思考,而是想著此行能否達成吳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