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任尚書王林江看著他的奏疏發呆。

這份關於科舉改革的奏疏,他正在權衡利弊,是否交到御前。

王林江是一個很有闖勁的人,沒有他這位福建巡撫的支援。

馬尾造船廠想從一個民用造船廠,轉型成為軍用造船廠,還研製出帝皇級鐵甲戰列艦,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

王林江之所以這麼做,那就是在賭馬尾造船廠能成功。

福建地區多山,無法發展農業。

當地負責搞工業的場所也不多,競爭不過隔壁的廣東與浙江。

福建必須要有自己突出的產業,王林江的政績才突出,從眾多巡撫之中脫穎而出。

官場上的位置有限,早一年能脫穎而出,更早的晉升更高位置。

這就是能否進入內閣的差距。

王林江看到很多前輩和同輩的人,就是因為缺少機會,只能在地方熬資歷,熬的心疲力竭,沒有向上衝擊的勁頭。

他在當時的選擇無比正確,馬尾造船廠的成功,直接帶動了福建船舶產業鏈的起飛。

他這個福建巡撫也因功被提拔為教育部尚書。

他們這種當過巡撫的尚書,那與一直在中樞的工作尚書,前景完全不一樣。

皇帝蘇河開國之初就給官場定下幾個規矩,隨著時間的發展,某些規矩已經名存實亡。

但文武分治和基層經驗這兩條紅線,一直沒有動搖。

官員想要入閣,必須要在地方擔任過巡撫。

沒有擔任過巡撫的尚書,哪怕是內閣空缺,他們也無法入閣。

這些官員想要入閣,必須前往地方歷練。

有一些官員不適合在地方工作,哪怕是背景再深厚,在地方弄的灰頭土臉。

就此沉淪的官員,那也經常出現。

十名下放的官員,未必能有一名官員殺出來。

王林江這種坐過巡撫的官員,他就只差一步,遇到機會就能入閣。

他們這些官員更應該在皇帝蘇河面前表現自己。

給皇帝蘇河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在官場上也要有足夠的功績。

這樣才能讓自己被提名,得到皇帝的允許,成為內閣大臣的一員。

王林江心中很急,這一屆內閣大臣,有的人任期已經很久。

官員十年任期,這也是帝國的紅線之一。

這個規定在各部和地方,有很多辦法規避,例如調一個崗位。

但在內閣無崗可調,幹滿十年必須退出內閣。

王林江認為皇帝蘇河出臺這個規定,主要就是限制首相的權力。

哪怕是權臣,他也只能當十年權臣。

內閣首相十年任期,已經足夠他們推行一些政策,但肯定達不到謀朝篡位的程度。